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听歌

姚燮 〔清代〕
巡江戍海客兵多,凄咽群鸿掠雨过。
惭愧萧闲如我辈,侧身花里听清歌。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们的人比入侵者多,鸿雁在暴风雨中匆匆经过,鸣叫着进食。
作为一个公民,我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很可怜,只能听到那凄清悲哀的歌声。
注释
①巡江戍海:指颜伯焘的部队在浙江海防前线巡逻防守。客兵:这里指英国侵略军。
②凄咽:低哑鸣叫貌。
③萧闲如我辈:清闲无所事事之辈。
④清歌:原指清亮的歌声,实际指凄清悲哀的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诗乃忧国忧民之音。首句写“客兵”可以看出清兵败退后,多在被占城镇滋扰,中国百姓苦不堪言。面对这种景况,诗人在第二句中,以写景替代抒情。仿佛群雁有知似的,凄凉低哑地悲呜着,在秋天的凄风苦两中,迅速地飞掠天际而去,似乎连它们也不忍心目睹地面人间的惨状。乍一看去,前两句好象并不联属,实际上正是这些跳跃式的镜头,在诗人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联缀下,才把清兵的败北,英军的侵扰,以及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愫,巧妙而简洁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前两句是寓情于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袒露心曲。诗人作为一介书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未能亲上前线,杀敌救民,其内心是十分愧疚,痛苦的。因而,他才从心底发出“惭愧萧闲如我辈”的自责之词。前方战事吃紧,诗人有心报国,无力如愿,只好消闲一旁,静观时局的演化发展。其实,诗人的心境何尝肓一时半刻的清闲。否则,他也就不会感到惭愧难当了。这里的“萧闲”一词,解作“无所作为”,似乎更为贴近诗人的本意。在这种莫可奈何的愁苦心绪支配下,诗人无以解脱,只好强打精神,强自为欢,侧身花丛,闻听清欧,聊以自解自慰。中国早就有“长歌当哭”的活,这里的“清歌”实际上是凄清哀婉的伤国之音。“长歌当哭”的歌声,是比单纯的悲恸哀泣,更能传递歌者的苦痛,更能牵动听昔的哀思,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的。这也许就是诗人把这首小诗题名为《听歌》的真实用意之所在。由此足可见出诗人的一腔爱国之情是多么地真诚,多么地炽烈。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闽浙总督颜伯焘曾准备兵力与英国侵略军在大洋上开战。但道光帝却下令“撤兵省费”,遣散了所有的水师。虽然颜伯焘仍然组织部分将士出海巡逻,但水师解散,船舶四散,而且人数太少,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对抗力量。同年的8月26日英国侵略军终于攻陷了厦门。作者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听歌》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战事危急,国难当头;后两句写自己一介书生,不能披坚执锐,杀敌疆场,在后方过着清闲的生活,实在问心有愧。此诗感情真诚而深沉,而作者心忧国难之意亦由此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您可能感兴趣...
  • 韩庄闸舟中七夕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3
  • 捉夫谣

    《捉夫谣》是清代学者姚燮所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揭露了侵略者对中国沿海人民的残酷掠夺和血腥镇压,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其诗语言流畅,朴质无华,富有民歌风味。...

    938
  • 双鸩篇

    《双鸩篇》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三百零二句,一千七百九十五字,是旧体叙事诗中少见的巨篇。此诗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重金钱的家长逼迫下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59
  • 澄灵涧

    玉局三生梦,人间石铫泉。炼心初夜月,洗耳再来禅。大海无真岸,空山有逝川。远公余旧屐,谁结听琴缘?...

    85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