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澄灵涧

姚燮 〔清代〕
玉局三生梦,人间石铫泉。
炼心初夜月,洗耳再来禅。
大海无真岸,空山有逝川。
远公余旧屐,谁结听琴缘?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苏玉局的前生、今生、来生都好像一场梦境,来到人间以石铫试泉煎茶。
夜幕初降,在月下修炼性情。洗净耳朵,远离尘世,再来泉边静坐参禅。
大海广阔,没有真正的岸。幽深少人的山林里,有一去不返的一眼泉水。
这里曾经留下慧远高僧的足迹。昔人已逝,我又能到哪里去寻找知音呢?
注释
⑴澄灵涧:在浙江普陀山圆应峰下,绕舍利塔北流。
⑵玉局:即苏轼,因曾为玉局祠官,故称苏玉局。此是作者自指。三生:即三世。佛教称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
⑶石铫泉(diào):澄灵涧的一眼泉水。苏轼《试院煎茶》:“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铫是小型有柄有流的烹器,以石铫试泉煎茶,是文人的一种雅事。
⑷炼心:修炼性情。
⑸洗耳:相传尧欲传天下于许由,许由听了赶忙用水洗耳,以示不能容受尘俗。禅:佛教以静坐敛心,摒除杂念,达到身心轻松、观照明净为入禅。
⑹“大海”句:佛门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处化用佛语,谓世界虚幻。
⑺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处以逝川指澄灵涧。
⑻远公:即东晋高僧慧远。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道安出家。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广收弟子,传播般若学和禅学,使禅法流行于江南各地。倡弥陀净土法门,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余旧屐(jī):留有往日踪迹。屐,木底鞋子。
⑼听琴缘:化用钟子期、俞伯牙听琴结知音的典故。俞伯牙为晋上大夫,赴楚修聘,回晋时途遇大雨,夜泊山崖下。时逢中秋,操琴遣怀。樵夫钟子期能知音辨义,遂结为好友,相约明年此时此地重聚。次年中秋,伯牙如期至,子期却染疾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摔琴以示绝弹。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又不同于一般山水诗那样写景抒情,而是以作者的心理体验为线索,来抒写在澄灵涧中的感受和对超脱于现实人生的追求。
“玉局三生梦,人间石铫泉。”首联两句之间的意境跳跃很大,出现了三个名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三生梦”“人间”“石铫泉”。“石铫泉”为澄灵涧的一眼泉名。如果说“三生梦”是对人生的彻底否定,不惟今生,而且连前生和来生都否定了,那么否定人生也否定了“人间”。作者曾力主“性情”,他正是始终在寻找一种生活与心灵的真正沟通,寻找自己的“性情”所在。作者否定的不过是与自己的“性情”相违而又不得不如此的世俗生活内容,所以作者对“人间”还是有所钟情,有所要求的,与之对应的“石铫泉”,恰巧是作者所要寻找、要肯定的东西。还应注意的是,“石铫泉”是一个外延极小的词,而在前面与之相连的“人间”则范围无所不包,一大一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包罗万象的“人间”里只有“石铫泉”这类境界才是作者所肯定的,亦见作者情趣所在。
“炼心初夜月,洗耳再来禅。”这两句写作者在石铫泉旁修炼心神,全抛却世俗的纷扰,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月亮已开始向天空攀登。在宁静的月光下对着涧水,洗洗耳朵,又重新开始坐禅。这情景何等优美,又何等令人陶醉。第二句用了许由洗耳的典故,以喻作者不愿听尘世之事。“再来禅”的“再”字,说明作者已不是一遍地坐禅了。他是那样地专注,那样地聚精会神,以至于这一遍结束之后,他依然不愿离去,还要继续进行下去。颔联从刻画作者的形象入手,用墨寥寥便栩栩如生。
颈联写作者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佛家性质的,又包含着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佛家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所在,故曰“大海无真岸”;但佛家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只要能从世俗情怀中超脱出来,以彻悟的态度对待人生,还是可以获得一定的真实感的。这就又表现为对体验本身和唤起这种体验的对应物一定程度的肯定。“空山有逝川”即承接首联“人间石铫泉”而来,只不过比之更哲理化了。山“空”川“逝”,固然是佛眼所观,然而恰巧是这空山之中不断流逝的澄灵涧给了作者一种超然物外的彻悟之感,这也正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岸”。澄灵涧位于普陀山中,而普陀山又为大海所环,这两句写理,同时也是巧妙地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做到了以景喻理,景理交融。
尾联是作者的情感由上而来水到渠成的结果。“远公余旧屐,谁结听琴缘?”诗人以遐想的方式进一步表现了对这种超然的生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远公”即慧远,是东晋时的高僧,据说他曾经到过这里。“听琴缘”化用古时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的典故。作者缅怀古人的旧踪,希望和慧远那样的高人结为知音,并以之作为全诗的收束,韵外之致,耐人寻味。
在封建社会,有理想、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于在现实中受到沉重的压抑,往往转化为对超脱现实的追求,姚燮亦然,此诗体现的就是这种情调,故否定性意象的运用多从大处、整体处着眼,如“三生”“人间”“大海”等;而肯定性意象则多从细微处、情感体验处入手,如“石铫泉”等,一张一弛,恰到好处。全诗以点明旨趣始,历“进入境界”和“悟道”两阶段,以因之产生的遐想终结,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王国维曾把诗歌的境界之一归为“有我之境”,并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全诗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活动的线索,应该说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该诗是道光十二年(1832)姚燮与叶元壁、内弟吴起鹏等渡海游普陀山、沈家门等地时所作。作者本是忧国忧民之士,但社会现实的腐败,政治理想的受挫,使诗人产生遁世之想。这种情怀在月下澄灵涧的禅境中不能自已地表现出来,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澄灵涧》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月夜游澄灵涧,洗耳聆听潺潺涧泉,想到苏轼以石铫试泉煎茶的雅事。面对逝川终归大海,感到世界虚幻,人生如梦。遥想东晋高僧慧远曾到过这里,昔人已去,如今无人再结听琴之缘。诗中既表现了对超脱于现实人生的追求,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遗憾。全诗擒纵得宜,用典巧妙,营造了幽深静谧的禅境,颇有方外佛趣,同时在山水诗中融入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您可能感兴趣...
  • 韩庄闸舟中七夕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3
  • 听歌

    巡江戍海客兵多,凄咽群鸿掠雨过。惭愧萧闲如我辈,侧身花里听清歌。...

    197
  • 捉夫谣

    《捉夫谣》是清代学者姚燮所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揭露了侵略者对中国沿海人民的残酷掠夺和血腥镇压,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其诗语言流畅,朴质无华,富有民歌风味。...

    937
  • 双鸩篇

    《双鸩篇》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三百零二句,一千七百九十五字,是旧体叙事诗中少见的巨篇。此诗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重金钱的家长逼迫下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59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