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儿缆船并叙

谭嗣同 〔清代〕
友人泛舟衡阳,遏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
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的一个朋友在衡阳坐船,遇到大风,船快要覆没。船家的儿童刚刚十岁,不得不拉纤使船进入港内,风大吹船往后退,儿童拉纤多次跌倒,哭叫着也不放松纤绳,终于把船拉进港内,而那个儿童的两个手掌都磨得见了白骨。
狂烈的北风吹乱了一切,大浪涛声犹如雷吼,幼小的船夫拉纤在逆风中艰难地行走。
船上的人一个个吓得惊惶失措,生死都掌握在小船夫手中。
纤绳倒曳船儿多次跌倒,拉纤越用力纤绳就越勒肉,纤绳掠走拉纤儿手心肉,手掌只留下骨头。
掌心露白骨,船儿啊!你莫要哭,虽然你的手掌露白骨,可全船的乘客却得救。
注释
1.儿缆船:儿童用缆拉船,指拉纤。缆,大绳,这里作用动词。
2.泛舟:乘船。泛,漂浮。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
3.舟濒覆:快要翻船了。濒,将,接近。覆,翻。
4.甫十龄:才十岁。甫,才,刚。
5.曳(yè):扯,拉。
6.引:拉,牵。这里指“刮”。
7.仆:跌倒,趴下。
8.卒:终于。
9.蓬蓬:形容风声大。
10.逆风:顶风,迎风。
11.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
12.“持缆”句:是说小孩儿更加用力地抓住缆绳,绳子绞烂了他的手掌。縻(mí),绞烂。
13.“儿肉”句:是说手掌的肉粘附在绳子上。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诗刻画了一位船家少年的英雄形象,亦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诗的开始,就使读者进入一个险象横生的危急场景:“北风蓬蓬, 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北风呼呼作响;江浪汹涌,有如雷声轰然怒吼。在风浪之中,一位船家少年正奋力拼搏。这位船家少年,据诗叙所说,方才十岁。风疾浪险,船只快要倾覆,如此危急的情况,偏要这位少年来独当一面;死生一线,乘客惶惶不安,如此重大的责任,却靠这位少年来力挽狂澜。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由得作者不惊呼:“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惶惶二字,可以想见乘客们是何等的惊慌失措。
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少年怎样排忧解难。虽然“缆倒曳儿儿屡仆”,即是“风引舟退”,倒退的船缆一再将少年拉倒在地,但这位少年却“持缆愈力”,以至于“缆糜肉”。因用力持握船缆而掌肉被缆绳勒烂。不仅双掌被勒烂,而且掌肉还被后退的缆绳磨去,掌上显露出白骨。肉体上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巨大疼痛,并不使这位少年的斗志稍懈。他啼号着,决不松开手中的缆绳。正是他奋不顾身的努力,终于把船只安全地拖入港内,满船乘客得以脱离险境。
诗的结尾,作者没有就满船乘客劫后余生的欣喜加以描述,而是着墨于对这位勇于牺牲的船家少年的勉慰和旌扬。作者写道:“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掌肉脱去而白骨显现,如此巨大的痛楚,没有人不哭的,然而以一己之苦,换得满船乘客的性命,值得。诗末二句,虽是对少年的旌扬,亦是作者世界观的体现。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写道:“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作者这种不为瓦全,甘愿以热血唤起民众的志节,是力行“江心无白骨”之已说;慷慨义烈之气,足以彪炳千古。
就该诗的艺术特点而言,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句子参差错落,不拘一格,形式非常自由。二是措辞上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给人以真实质朴感。三是叙事性强,通过具体事件的描述来抒发感情。有此三点,使该诗读来如同汉之乐府诗,从中能得到享受和启迪。
综合全诗,虽语言平实无华,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于献身的优良传统。这也就是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写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作者送友人在衡阳乘船,遇上刮大风。风力很大,船几乎要被刮翻。船家一位刚刚十岁的少年,为了乘客的安全,顶风奋力牵引船只人港。风刮得船只连连后退,使少年数次跌倒,但他仍不松开手中的船缆。当少年将船拉入港后,双手上的掌肉被缆绳勒掉,掌骨都现了出来。作者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儿缆船并叙》是清代文学家谭嗣同所作的一首歌谣体诗。此诗描写了拉纤的儿童艰难困苦的劳动状况和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是对纯朴的劳动人民的一曲颂歌。这首歌谣体诗,语言浅近生动,句式灵活多变,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展开阅读全文 ∨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
您可能感兴趣...
  • 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1
  •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0
  •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
  • 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 ...

    922
  • 望海潮·自题小影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0
  •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临终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8
  •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1
  • 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584
  • 邠州

    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59
  • 出潼关渡河

    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13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