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上黄鹤楼

黄遵宪 〔清代〕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
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慨督州。
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站在黄鹤楼上,俯瞰大江,浩渺烟波,滚滚东去,极目千里。还是同样的情景,可是在之前的秋天里,我听到了祖国被迫割让台湾省的噩耗。
祖国已经被沙皇俄国侵占了,居然还有日本国再来侵占。国家多灾多难,我却只能在黄鹤楼上停留盘桓。
那能说人言的鹦鹉对怀才不遇的祢衡也该寄予哀悼了吧,本可以扶摇直上九天却被打断翅膀的陶侃也感慨只能总督八州军事,不能再进一步。
我们应该流尽泪水,学当年新亭的楚囚,共同努力克复神州,这烟波渺渺的江面总是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1)矶(jī)头黄鹄(hú):即黄鹄(鹤)矶。
(2)“又此”句:作者自注:“乙未五月客鄂,才与客登楼,忽闻台湾溃弃之报,遂兴尽而返。”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割据中国台湾省。
(3)鼾睡他人同卧榻:这里指沙皇俄国侵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的事。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皇俄国也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增补条约》,共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意指别人正在自己床上熟睡而发出鼾声。指外国侵略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又被割让。此语出自宋太祖赵国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之句。
(4)婆娑(suō):盘旋(多指舞蹈)。《晋书·陶侃传》:“将出府门,顾谓王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5)“能言”句:《礼记》:“鹦鹉能言。”这句是感叹名士祢衡被杀于此。
(6)折翼:指东晋陶侃梦生八翼而被天界守门者折其左翼事,见刘敬叔《异苑》。督州:陶侃曾任荆州二州刺使,都督八州。
(7)新亭:故址在江苏江宁县南,即劳劳亭。楚囚,指春秋时晋楚交战,楚钟仪被俘,被称为“楚囚”。这句写东晋时,过江渡江的名土春秋佳日来新亭饮宴,周侯中坐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只有王丞相变色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此作楚囚相对!”见刘义庆《世说新语》。
(8)“烟波”句:用崔颢《黄鹤楼》“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意。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首句描写滔滔江水流经黄鹄矶头,日夜不息地向东奔涌,在博大的气势中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虚掷的悲怆,同时,为接踵而来的“又此栏杆又此秋”作了铺垫。诗人曾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游览过黄鹤楼,当时“方与客登楼,忽台湾溃弃之报,遂尽兴而返”。时隔三载重登名楼,用两个“又”字,抒写了虽春秋几易,但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凌辱的险恶局面仍然如旧的状况。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使中华民族蒙受空前耻辱的《马关条约》,诗人为此极其悲痛地用“鼾睡他人同卧榻”的诗句形答这种令人忧心如焚的险恶局面。这一句典出宋代岳珂《程史》,原句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引申为不允许别人侵略自己的利益。诗人借用于这一句时,作了意义上的改动,把岂容他人鼾睡变成同与他人鼾睡,写出了国破山河碎的沉痛现实。下句通过描绘诗人“婆娑登楼(拾级盘旋而上之状)”的自画像,反衬出诗人在国势危难之际清闲无为、不能倾力报效祖国、抵御外侮的悲凉境况,抒发了诗人对昏聩腐朽、一味推行卖国投降政策的清王朝的无比愤慨。
就在这种激愤之情中,诗人在颈联借才子祢衡因孤高梗直而惨遭杀害的典故,借晋代陶侃梦生八翼,飞翔冲天, 入九重天门被守门者杖击而断左翼,终遭坠落,梦醒左腋疼痛,果然终身只能官至八州都督的传说,取前者的“悲“与后者的“慨”,抒发了自己为挽救民族危亡渴望有所作为,却屡受压制的悲愤,寄寓了为推进新法,振兴国家不惜玉碎的刚毅信念。
最后两句用一个“愁”,将贯穿全诗的忧愤主调推向了最高潮。晋时北中国论入异族入侵者的属地后,东晋士大夫常在建康新亭聚会,北望故国潸然泪下,谓之“新亭楚囚泪”。这里指诗人因帝国主义列强不断鲸吞祖国大好河山,国家危在旦夕而流下的忧愤之泪。而“洒尽”一词,意在表明这种忧愤已到了极点,所以无论登楼见到了什么样的美好风景,诗人都无法排遣满腹的愁苦悲愤。黄遵宪不为古人束缚,往往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写进自已诗中,抒发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此诗亦然。
另外该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频繁用典,用这些典故借古喻今,有力地突山了诗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娴熟的艺术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该诗写于“戊戌变法”前一年,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遵宪曾经两次登临黄鹤楼,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诗人途径武昌,在登黄鹤楼时,听到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了台湾省的消息,十分气愤,顿罢登楼之举。第二次是在“戊戌变法”的前一年(1897年),诗人赴湘任长宝盐法道,协同陈宝箴推行新政,途经武昌,再次登楼,并写下了《上黄鹤楼》这首七律,因借此诗以抒心中愤慨与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上黄鹤楼》是清代黄遵宪所作七言律诗。该诗是黄遵宪在游黄鹤楼故址听到台湾被割让的消息时而写,诗人再次登临黄鹤楼,望着与往年相似的黄鹤楼风景,诗人想起了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土地,清政府腐败无能,自己也不能为时所用,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忧愁。该诗悲愤豪壮、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该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频繁用典,虽然用典较多,但无枯涩之感,显得较为贴切,而且诗以千古名楼作为背景,显得更有历史的纵深感。
展开阅读全文 ∨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您可能感兴趣...
  • 杂感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 ...

    0
  • 夜起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4
  •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1
  • 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0
  • 哀旅顺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 ...

    425
  • 今别离·其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 ...

    804
  • 上岳阳楼

    巍峨雄关据上游,重湖八百望中收。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从古荆蛮原小丑,即今砥柱孰中流?红髯碧眼知何意,挈镜来登最上头。...

    563
  • 东沟行

    《东沟行》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以口语入诗,语言通俗浅显,自然流畅,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方法,艺术地再现中日海军黄海大战的真实情况。...

    79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