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口号

尤侗 〔清代〕
世间怪事无不有,旗兵白昼劫江口。
我登江船遭毒手,操刀吓人攫金走。
不知将军安在哉?方拥高牙饮醇酒!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人世间怪事无所不有,清兵竟在光天化日下抢劫于渡口。
我刚登上江船就横遭毒手,他们持刀威胁把金钱抢走。
不知将军在哪里?只见他周围正拥着大牙旗在作乐饮美酒。
注释
1.口号:犹口占,信口吟成的意思。
2.旗兵:旗人的兵。清朝曾建立八旗兵制:初分黄、白、红、蓝四旗,后加置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称为满洲八旗。
3.白昼:白天。
4.攫(jué):掠夺。
5.方:周围。
6.高牙:指牙旗,古代将军用的旗帜,因旗竿上装饰着象牙,故称。
7.醇酒:味道浓厚的美酒。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前两句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肇事者的身份。因为是刚刚被抢过之后即信口吟出来的诗句,诗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直接了当地点了旗兵的名。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在大道的渡口处行抢,而行抢者又是号称王者之师的“旗兵”,所以诗人才会开门见山,称为“世间怪事无不有”,其愤怒惊讶之情,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叙述了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被害人是诗人自己,而劫的手段是“操刀吓人”,结局是银两被抢走了。十四个字,形象地描绘出白昼行抢的具体情节,而一个“攫”字,又生动地反映了旗兵们贪婪、凶狠的本质。作者尤侗是曾被清朝皇帝称赞为“真才子”“老名士”的封建士大夫,入清以后也曾做过翰林院检讨,并不是一名普通的平民。然而那些旗兵们却照样行抢,还要拿刀吓他,那么,他们对普通老百姓的穷凶极恶,就可以由此想见了。
由于作者毕竟不是普通平民百姓,所以他还想到要去找旗兵的头领们论理,他还有想去告状的打算——“不知将军安在哉?”然而,那位将军是不会理睬这位耿介的老读书人的,因为他正在悠哉游哉地大饮美酒,早已喝得天昏地暗了。最后这两句,把批评的矛头由兵指向将,既然将军本人正在花天酒地之中,那就无怪旗兵会“白昼劫江口”了。
这首诗运用近于口语化的语言,采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写出了两种行径,两个场面,深刻地揭示了清朝统治者与维持他们统治的工具——旗兵之间的内在关系。两种行径:一种是旗兵“劫江口”的行径,一种是将军“饮醇酒”的行径;两个场面:一个是旗兵“操刀吓人攫金走”的场面,一个是将军“方拥高牙饮醇酒”的场面。两种行径、两个场面,中间用一问句加以勾连扣结,从而把将军是旗兵的后台、旗兵受将军的指使这样一种内在关系,自然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清朝统治者指使、纵容其维护统治的工具——旗兵到处烧杀抢掠,涂炭生灵,以供他们恣意享乐。这就是此诗匠心经营所要表达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清朝初年,社会秩序混乱,旗兵旗将无法无天,到处烧杀抢掠,涂炭生灵。这首诗就是诗人大白天遭旗兵抢劫后,气愤之极吟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口号》是清代尤侗创作的一首七言诗。前两句写旗兵对江口的过往行人进行抢劫的罪行;三、四句进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控诉清兵的强盗行径,增强了真实性;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把矛头指向纵容士兵行凶作恶的将军,表现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慨。这首诗语言通俗,感情强烈,讽刺性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
您可能感兴趣...
  • 答王阮亭

    来书谓仆《清平调》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 ...

    279
  • 闻鹧鸪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