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田字说

戴名世 〔清代〕
余尝适田间,观农家矣,占晴雨,相燥湿,定疆理,凿陂池,上下原隰,触冒寒暑,暴露风日,治器具,利铫镈,负耒耜,荷蓑笠,呼侪偶,以耔以耕,以耘以耨,其勤苦至矣!
余召而劳之曰:“汝曹有所困乎?对曰:“吾曹习其事焉,不以为困也,吾尽吾力,以致乎地利,而俟乎天时,而春而秋,中间虽勤苦逾时,而吾一岁得一效焉,以生以养,以奉祭祀,以谷妇子,以宴宾客,脱有旱干水溢,取所蓄者而约用之,一有天时则收数倍焉,且夫一人而耕可以食数人,十人而耕可以食数十人,耕者愈多则食者愈众。由此观之,天下之命悬于吾手,其敢以困为辞乎?”
余尝读之章以及诸诗,其道田家事至悉也,此皆天子、宰相、公卿、大夫、相与亲之陇上,览其勤劳,写其委曲,盖农事之重如此,又古之学者不废耕,维诗有之。在之首章曰:“攸介攸止,蒸我髦士,而樊迟以学稼请,仲尼非之,岂以其无与大人之学而徒欲从事细人之行也欤?然则且耕且学,固非圣人之所禁也。”
余也迂钝鲁拙,人之情,世之态,皆不习也,以故,无所用乎其间,将欲从老农老圃而师焉,乐道有莘之野,而抱膝南阳之庐,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余感农夫之言,思诗人之旨,而字余曰田有,以著其素志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曾经到田间去看农民怎样种地,他们关注天气变化,观察土壤干湿,确定治理,开凿水渠池塘,冒着严寒酷暑,风吹日晒,治理农具。磨快锄头,扛着犁耙,穿蓑衣戴斗笠,招呼同伴,去翻草,去锄地去耕田。这是非常艰苦了。
我把他们叫来问:你们这些人,怎么这么劳苦?“你们回答说:“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认为有什么非常劳累的,我们尽我们的能力,尽力使土地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等待天时而春来秋,中间即使辛苦,然而我只能得到一次受益。来生活和养家,用来作为妻儿的食粮,还有供奉祭祀宴宾客。如果有旱灾或者洪灾,拿出所积蓄的粮食节约使用。况且,一个人耕种可以养好几人,十人耕种可以养几十人。耕田的人越多,养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观点,我就没有理由把劳苦作为说辞了。”
我曾经读了很多文章和诗作,其中说的田园农耕的事很详细,还有一种天子举行的仪式,这种仪式既是向上天祈求丰收,也是在劝耕与民,看他们的辛勤劳作,写他们的难处,农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古时的学者不荒废耕地,《诗经》有这方面(农耕)的记载,在《甫田》的首章上有记载“到农闲时讲传农事,进益俊士的德行。樊迟想学种庄稼,孔子不许。这难道不是大人的讲学与想从小事做起的原则相悖吗?然而,耕地或者学习都不是圣人能够禁止的。”
我也迂腐,迟钝又笨拙,对于人情事态,都不习惯,所以,我在人世间很不习惯,想要回农田中去,像伊尹,诸葛亮那样优哉游哉,安乐晚年。我常常感慨农夫的话,思索做诗人的意义,我字曰田有,显示了我素来的志向。
注释
1.占:占卜预测。相:观察事物的外形预测。
2.疆理:田界。陂池:池沼。《礼记·月令》:“毋漉陂池。”
3.原:高或低的平地。隰(xí):低下的湿地。
4.治:修理,整治。利:磨利。铫(yáo):大锄。镈(bó):《诗经·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从薅荼蓼(野草,水草)的作用看,镈应是水田耘草用的工具。
5.耒耜(sì):古代翻耕土地的农具,耒是耜的柄,耜是翻土的铲。《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蓑:披在身上避雨的工具。呼侪耦:呼人耦耕。耦耕,二人并肩耕作。《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6.耔(zǐ):中耕培土。耘:除草。《诗经·小雅·甫田》:“或耘或耔。”注:耘,除草。耔,壅(yōng)本也。耨(nòu):除草。
7.劳:慰劳。
8.汝曹:你们。
9.而:于。《尚书大传》:“七十者杖于国,见君择杖;八十者……九十者杖而朝,见君揖杖。”
10.效:收效,收成
11.脱:倘若。魏微《十渐不克终疏》:“脱因水早,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
12.约:节约,节俭。《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约食富谷。”
13.攸(yōu)介攸止,蒸我髦士:全句意为:到农闲时讲传农事,进益俊士的德行。攸,既;蒸,当作“蕉”,进。髦士,俊士。
14.樊迟学稼:事见《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5.有莘:上古部落名,亦称莘、有辛、有优,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传说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妻。
16.南阳之庐:诸葛亮结庐南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西,躬耕陇亩。
17.字余曰田:张仲元刻本《戴南山先生古文集》作“字余曰田有”,王树民教授以为“有”是后人误加的。
18.著:显。素志:素来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篇散文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古人于姓名之外,又有字、号,戴名世字田有。这篇文章就是他为阐释自己以“田”为字的缘由而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田字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写自己细致观察农民一年四季胝手胼足的辛苦劳动,并对农业劳动的重要有着充分的认识。从第二段起,他列举儒家经典,证明当政者和学者们都重视田家的劳动。最后说到自己,表面上说自己迂钝,“人之情,世之态,皆不习也”,实质上表示宁可洁身自好归庐种田,也不愿意迎合统治者同他们同流合污。这篇文章文词清明简要,有言外之深意,使人思索不尽。
文章先叙述了农民不避寒暑,耕作于田间的种种辛劳:“占晴雨,相燥湿,定疆理,凿陂池;上下原隰,触冒寒暑,暴露风日;治器具,利铫镈,负耒耜.荷蓑笠,呼侪偶;以耔、以耘、以耕,以耨,其勤苦至矣!”但他们却“不以为困”。而所以会如此,则又在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辛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是自己及家小维持生计、免于饥饿的需要;二是“耕者愈多则食者愈众。”关系国计民生,以致“天下之命悬于吾手”。第二部分则转而列举儒家经典的载记,进一步说明古代的君主和臣民大都重视农业劳动,并委婉地批评了孔子轻视农作反对学生务农的看法。最后说到自己,表面上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口吻说自己迂鲁迟钝,“人之情,世之态,皆不习也。以故无所用乎其间”。但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另一重深意:宁可归隐林泉,躬耕陇亩以洁身自好,也不愿去归顺清廷,与之同流合污。基此,他才以“田有”为字,“以著其素志”。
显然,这是一篇意在言外远的文章。作者并非着意考辨义,也不是一般地叙写田家的辛劳和务农意义。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不与新王朝合作的孤傲态度,一种对异民族统治政权不甘臣服的铮铮硬骨。学农也罢,学圃也罢,清王朝统治者正想方设法网罗人材,缓和矛盾,以平息汉族知识分子的怨恨和敌意时,他却高倡归隐,坚卧不出,以求得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人格观念的特征。但是,面对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这种深意是不能在文字中公开表露的,文章因而取种由虚到实、言近旨远的写法,千回百转之后才渐次地题旨,而且为了不遗人以口实和把柄,还特地征引儒家典籍为依据,将一篇饱含反清情绪的文章写得含而不露、天衣无缝。
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文章在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上也极富于变化。写农事辛劳,取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形式,多用短语,排比而下,让人深切地体味到农事繁忙的紧迫气氛。写务农的意义则改而借农夫之口说出,语言上也改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将道理剖析精微。转入自己的议论和表白,则引经据典,使文章显得古雅博厚。最后叙述自己的志向。则清明简要、斩钉截铁,一股冷峻激切之气直薄人面。正由于语言形式的富于变化和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显得既活泼而又精警。后世桐城派散文在艺术上的许多特点,都可隐约地从这类文章中找到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
您可能感兴趣...
  • 乙亥北行日记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要与同入燕;余以赀用不给,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 ...

    515
  • 慧庆寺玉兰记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 ...

    959
  • 与余生书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 ...

    209
  • 醉乡记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 ...

    43
  • 河墅记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 ...

    840
  • 数峰亭记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 ...

    995
  • 穷鬼传

    《穷鬼传》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抒写当年曾附于韩愈的“穷鬼”如今又附于“被褐先生”(戴名世自称),遂使之“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游”,以致召笑取侮,“不容于天下”。...

    334
  • 先世遗事记

    《先世遗事记》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先交代了自己祖上的背景。然后由于佃户挖出的不义之财而引出的故事,说明了“有无望之福者,必有无望之祸”的道理,使人从主人公的行为美看到主人公的心灵美。文章运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用人物的实际行动表现人物,由点到面,使文章既完整又深刻。...

    613
  • 鸟说

    《鸟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寓言式的作品。文中借小鸟的遭遇言世路之凶险,末段简洁的议论,暗藏锋镝,寓深意于文字之外,颇能发人深思。文章以三言两语,写小鸟的声色神情,宛然毕肖,表现了作者长于以白描手法状物绘形的特点。这篇散文简洁明快,亲切自然;发人生思,令人感叹。...

    840
  • 盲者说

    《盲者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一篇散文,出自《南山集》。这篇文章文辞简明扼要,笔墨生动,对桐城派的文章有一定影响。作者的用意是借盲者之言,悲吊世人。...

    72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