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吴江两节妇传

戴名世 〔清代〕
吴江两节妇者,农家女也。姓许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岁乙酉,大清兵南下,公卿皆薙发迎降,浸寻及于吴江。文达固以负贩为生,至是从明之一二遗臣起事,荷戈为小卒,战败不屈死。其家不知其存亡,使志达往侦之,亦被执,令薙发,不从,遂见杀。是时长年二十九,次年十九,相与号泣,备寻其夫尸。会溽暑,尸积城下者累累,皆糜烂不可辨识,乃已。
长既丧其夫,又无舅姑,其兄欲迎之归,谢曰:“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次事其姑甚谨,姑怜而散嫁之,涕泣被面谢曰:“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讵可失节他适?”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及姑濒死,诀日:“我死,依而姊居。”既丧,家财归于周氏子弟,遂依姊以居;各处—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两人固农家女,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舍旁有隙地,度可容两棺,为生圹以待死。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有一老尼,教两人薙发以从其教。长曰:“不可。妇人之发,奈何与男子同去之?”次曰:“吾夫以不薙发死,而吾反薙之,何以见否夫于地下?”岁甲戌,长年八十,次年七十,尚躬耕如曩时。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两入泣且谢曰:“吾姊妹不幸遭多难,廉耻自爱,何旌之有也?且又无后,将旌之以为谁荣乎?”乡之人卒不能强也。
赞曰:吾尝读《顺治实录》,知大兵之初入关也,淄川人孙之獬即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国装。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而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呜呼!彼孙氏之妇女,视许氏二女何如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吴江两名节妇,是农家的女子,姓许,家在城西的石里村,老大嫁给了张文达,老二嫁给了周志达。 乙酉年,清兵南下,达官贵人都剃发降敌,不久敌兵就打到了吴江。张文达原本以挑担卖货为生,这时跟着明朝一些遗民起事反抗,拿起武器做了一名小卒,战败后因不屈服而死。他家里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就让周志达去打听,周志达也被清兵抓住,清兵让他剃发,他不从,就被杀了。当时姐姐二十九岁,妹妹十九岁,姐妹二人在一起号啕大哭,准备寻找夫婿的尸骨。恰逢天气湿热,堆积于城下的尸体都糜烂不可辨识,才作罢。
姐姐已经失去了丈夫,又没有公婆,他的哥哥想接她回家,她拒绝说:“我丈夫虽死了,但这里本是我丈夫家。从道义来讲我不可以回娘家。”妹妹侍奉婆婆很谨慎,婆婆可怜她,要遣散她把她嫁给别人,她泪流满面拒绝说: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代替我的夫君侍奉他的母亲,怎么能失去节操嫁给他人呢?“不久,婆婆得病,快要死去,又依赖她存活了七年。等到婆婆快死时,和她诀别说:“我死后,你就和你姐姐同住吧。”婆婆死后,妹妹把家里的财产都归还给周家后人,自己就依傍着姐姐住下了。姐妹俩各居一宝,各自供奉丈夫的牌位祭祀。
两人本来就是农家女子,善于耕田,一起种了三亩田来养活自已。屋舍旁边有空地,大约可以容纳两副棺木,她们就为自己挖好了墓穴来等待死去。吴地喜欢滥造祠堂,好佛教,贫困无依的妇女,多做尼姑。有一个老尼姑,叫她们刹发为尼。姐姐说:“不可以,妇人的头发怎么能和男子一起剃去呢?”妹妹说:“我丈夫因为不愿剃发而死,我反而把头发剃了,我死后有何面目见我夫君?”甲戊年,姐姐八十,妹妹七十,还像从前一样耕田。乡里人可怜她们,向官府汇报她们的事迹,请求为她们建造贞节牌坊以示表扬。两人哭着拒绝说:“我们姐妹不幸遭遇很多苦难,廉洁有羞耻之心,懂得自爱,有什么可表彰的?况且又没有后代,表扬我们将要把它当成谁的荣耀呢?”乡里人最终勉强不了她们。
我称赞说:我曾经读《顺治实录》,知道清兵才入关时,淄川人孙之獬立即上表投降,并且说自己家的妇女都已经效仿朝廷着装了。之獬在明朝时,官列九卿,而江淮之间的普通百姓,因为不肯效仿朝廷着装而死的,在道路上到处都是,却也毫不后悔。唉,那孙氏妇女,与许氏姐妹相比又如何呢?
注释:
[1]吴东:县名,今属江苏省。
[2]适:嫁。
[3]乙酉:顺治二年(1645)。
[4]浸寻:逐渐。
[5]负贩:负载货物随处贩卖,即做小买卖。
[6]侦:了解,打听。
[7]会溽暑:正值天气潮热。溽(rù):湿气熏蒸。
[8]舅姑:公婆。
[9]谢:拒绝。
[10]被面:掩面。
[11]新妇:古代称儿媳为新妇。
[12]生圹:人未死时预先准备好的墓穴。圹(kuàng):墓穴。
[13]淫祠:滥建祠庙。
[14]尼:尼姑。
[15]薙发以从其教:剃去头发,出家为尼。“教”指佛教。
[16]甲戌:康熙三十三年(1694)。
[17]曩时:昔时。
[18]旌(jīng):旌表。封建时代官方给予谨守礼教道德者的一种荣誉,一般都要建牌坊或挂匾于门。
[19]《顺治实录》:“实录”为中国历代所修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顺治实录》为顺治期间的大事记。
[20]孙之獬(xiè):淄川(今山东省淄川县)人明天启进士,官至侍讲,清兵入关后投降,因练勇守城有功,擢礼部右侍郎,旋以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后为人弹劾夺职。
[21]效国装:仿效满族装束。
[22]九卿: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九名高级官,各代所指不一,明代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九卿。
[23]介:与“芥”通,芥菜籽贱而小,故常以“一芥”喻低微贫贱之人或微小事物。
[24]氓(méng):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在此文中,封建的节烈观固然有所表现,但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对清王朝暴政的抗争精神。农家女许氏姐妹的丈夫,一在抗清武装斗争中战死,一因抗拒剃发令而被杀,这样,二女为夫守节,就不能看作单纯出自节烈现;她们后来的拒不剃发,固然是因为不愿为尼,却也有承继丈夫反清之志的意思。作者把她们作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劳动妇女来写,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赞语”揭出明时官列九卿的孙之獬“上表归诚”,举家妇女“俱效国装”,以之与“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相对照,盛赞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面对可耻变节的冠带之流表示了极大的鄙薄。
展开阅读全文 ∨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
您可能感兴趣...
  • 乙亥北行日记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要与同入燕;余以赀用不给,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 ...

    511
  • 慧庆寺玉兰记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 ...

    958
  • 与余生书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 ...

    209
  • 醉乡记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 ...

    42
  • 河墅记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 ...

    838
  • 数峰亭记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 ...

    993
  • 穷鬼传

    《穷鬼传》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抒写当年曾附于韩愈的“穷鬼”如今又附于“被褐先生”(戴名世自称),遂使之“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游”,以致召笑取侮,“不容于天下”。...

    332
  • 先世遗事记

    《先世遗事记》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先交代了自己祖上的背景。然后由于佃户挖出的不义之财而引出的故事,说明了“有无望之福者,必有无望之祸”的道理,使人从主人公的行为美看到主人公的心灵美。文章运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用人物的实际行动表现人物,由点到面,使文章既完整又深刻。...

    612
  • 田字说

    《田字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写自己细致观察农民一年四季胝手胼足的辛苦劳动,并对农业劳动的重要有着充分的认识。从第二段起,他列举儒家经典,证明当政者和学者们都重视田家的劳动。最后说到自己,表面上说自己迂钝,“人之情,世之态,皆不习也”,实质上表示宁可洁身自好归庐种田,也不愿意迎合统治者同他们同流合污。...

    206
  • 鸟说

    《鸟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寓言式的作品。文中借小鸟的遭遇言世路之凶险,末段简洁的议论,暗藏锋镝,寓深意于文字之外,颇能发人深思。文章以三言两语,写小鸟的声色神情,宛然毕肖,表现了作者长于以白描手法状物绘形的特点。这篇散文简洁明快,亲切自然;发人生思,令人感叹。...

    83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