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登采石矶

张之洞 〔清代〕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阑烟柳夕阳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来到当年温峤艰难东征平定叛乱的地方,想起当时虞允文慷慨激昂地抵御北方的金兵。
长江窄如衣带,无法阻挡敌人,如同干涸了一样。祠堂里的诸位名将究竟有何对策呢?
随从和友人一同为神州的残破而洒泪。一边饮酒,一边反复吟诵夜泊牛渚的壮丽诗篇。
鬓发斑白,迎风而立,竟然忘却了寒冷。凭倚危栏,只见烟柳迷蒙,夕阳正渐渐西沉。
注释
⑴采石矶(jī):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危壁临江,古代为重要渡口,是兵家必争之地。矶,水边突出的岩石。诗题下原注:矶上有太白楼,彭刚直、杨勇悫、长江提督李成谋祠。
⑵温峤东征:温峤为东晋江州刺史。东晋大臣苏峻作反,攻陷京师,温峤联同荆州刺史陶侃起兵讨伐。咸和三年(328)三月,率军从武昌出发经采石东征,在南京苦战半年多,终于平定了苏峻的叛乱,稳定了东晋的政局。
⑶慷慨:情绪激昂。虞公北拒:虞公指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北拒指抗击金兵南侵。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分四路南侵,其中从宿州、亳州渡淮河的一路由金主完颜亮亲自指挥,十月攻占和县,准备渡江攻采石,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当时虞允文奉命犒师采石,看见守将不战而遁,部伍涣散,金军正从采石渡江。于是召集各部将领,激励诸军,与金人大战。金军渡江不得,不久发生内讧,完颜亮被杀,南宋转危为安。拒,抵御。
⑷衣带一江:长江如同衣带一样狭窄,意思是说长江自古就不是天堑,不能阻止敌人入侵。今涸(hé)尽:如今干到底了。说长江干了,是指帝国主义凭借新式武器进行侵略,加上清廷怕战求和,长江更无法阻挡敌人,等于干了一样。
⑸祠堂诸将:采石矶上有咸丰、同治年间的水师大将彭玉麟、杨岳斌、李成谋的公祠,这里泛指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名将。祠堂,设有牌位或画像塑像以祭祀祖宗或伟人的专用房屋。竟何之:究竟有些什么好对策呢。之,指“东征”“北拒”一类保卫国家的事。
⑹众:指官职较低的随行人员。宾:指友人。同洒神州泪:为神州的残破而洒泪。神州,神州陆沉,指国土残破、主权丧失。语出《晋书·桓温传》,说桓温“眺属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⑺尊酒:指饮酒。尊,同“樽”,古代盛酒器。重哦(é):反复吟诵。夜泊诗:历史上以夜泊牛渚(即采石)为题材的诗很多,这里指的是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等反映“盛唐气象”的诗。
⑻霜鬓:鬓发斑白。当风:迎风,临风。一作“萧疏”,稀疏,稀少。
⑼危阑:高高的栏杆,这里指倚着太白楼的栏杆。阑,一作“栏”。夕阳迟:夕阳慢慢西下。暗喻清廷一天天地腐败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题为《登采石矶》,内容却不是登临揽胜,逸兴横飞,而是抚事伤时,抒发作者沉重的感喟。前人作这类诗歌,大抵应全诗内容,开首作景物、天时的描写渲染,以营造气氛,引入下面的观感。这首诗却不用常法,入手即以感慨议论应题。作者对世局的满腔忧愤,蓄积已久,至此便一触而发了。
首联用的是两个曾发生于采石矶的典故,一个是东晋温峤东征平定苏峻叛乱,另一个是南宋虞允文抗击金兵南侵。这一联用对起,中间以“艰难”“慷慨”四字点染,句子显得劲健异常。另外,作者并不着重为他们能成大事而赞叹,倒是强调他们在困难中慨然肩起重任的精神。温、虞以文臣而建军事奇功,与作者的身份抱负恰又符合,选用这两个典故入题,正是他此时此地心境的写照,用意尤深。
颔联将思绪从古代拉回眼前,脚下的长江虽素号天险,但从另一方面看,却又仅如衣带之宽,何况在轮船迅捷的今日,衣带之水已形同将涸之江,益不足恃。“祠堂诸将”,采石矶上原有太白楼,彭刚直、杨勇悫祠。彭玉麟和杨岳斌同为咸丰、同治朝的水师大将,曾负责长江防务,著有业绩。现在他们都已逝世,见祠堂而思大将,感到后继无人,令人危惧。
颈联转入抒写个人的怀抱。同来的宾客受到主人情绪的感染,面对如此江山,不禁为神州黯然下泪。但诗人自己除了与众人同感之外,又别有怀抱。他尊酒在手,吟哦起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是采石的别名,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至此,听到袁宏在邻舟朗吟所作《咏史》诗,大加赞赏,袁宏由此知名。李白夜泊赋诗,即有感于自己怀才不遇,没有谢尚这样的人来赏识自己。张之洞思路悠然与李白相通,对酒轻吟,实亦负有救国匡时之略,只恨知己难逢。
尾联沉郁,颇见功力。作此诗时,诗人已六十岁,虽老而志慨不减。怀古伤时,万端感愤一时奔进心头,临风徙倚,竟浑然忘记霜鬓凉侵,江风送寒了。末句用写景语收拾全诗,看似闲笔,实为笔力凝聚,千钧一击之处。因为前面一路而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求一变,著一景语,景中有情,遂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此句借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句意。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迷蒙,与沉沉暮霭、迟迟西下的斜阳混成一片,而他的心情也同这茫茫暮色一样,迷惘难消。尾联十四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斜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怅惘无奈的心情。
张之洞的作品以堂庑阔大,善于用典著称。该诗用典恰切,浑化无迹,可见获誉不虚。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光绪二十年(1894)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廷临时调派两江总督刘坤一率兵到山海关布防,遗缺命湖广总督张之洞兼署。二十一年(1895)甲午战败,刘坤一回任,张之洞遂由南京回到武汉专任湖广总督。该诗是他归舟经过采石矶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登采石矶》是清代诗人张之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从歌咏与采石矶有关的历史事件开始,然后回到现实,描写眼前的长江和诸将的公祠,由此联想到国家正在遭受的灾难,抚今追昔,泪洒席间。尾联以寒风、烟柳、斜阳的景物描写收束全篇,抒发了对列强入侵、满清王朝一味妥协的忧虑,以及因朝廷决策者反对抗战,自己不能为国立功的怅惘无奈之情。全诗以典故开篇,由古及今,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
您可能感兴趣...
  • 复儿子书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 ...

    910
  • 西山

    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藁街列第峥嵘起,前殿南军顾盼雄。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

    17
  • 读宋史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760
  • 半山亭记

    《半山亭记》是清代张之洞创作的一篇文章,文学体裁为散文。描绘了兴义府的秀美景色和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

    962
  • 诫子书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 ...

    3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