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
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南人不得为相是赵宋家传决策,自夸天津桥头闻杜鹃预告大乱。
李虞文陆诸人为国操劳多辛苦,追随西落寒日舍身为国到虞渊。
注释
⑴南人不相(xiàng):南方人不能做宰相。宋家传:宋朝的传统政策。此句影射清廷多信满人,不信任汉人。
⑵自诩(xǔ):自夸。津桥:指天津桥,洛阳的名桥。警杜鹃:典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相传北宋邵雍在天津桥上散步时听到杜鹃的啼鸣,预言不久朝廷将任用南方人为丞相,他将改变祖宗法度,引发天下大乱。果然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这可能是保守派编造的故事,用来攻击王安石变法。这句是说,“警杜鹃”本为无稽之谈,有人却将它作为不能重用“南人”的根据,实在盲目愚昧。
⑶李虞文陆:指南宋历史上几个为相的南方人,即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作者自注:“李纲闽人,虞蜀人,文吉水人,陆楚州人,皆南人。”
⑷寒日:落日,喻指宋代末期如寒日将落。虞渊:传说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至于虞渊,是为黄昏。”意思是说李、虞、文、陆四人都鞠躬尽瘁,伴随宋朝国运直到结束。言外之意是向清廷表态,汉臣定将与朝廷共存亡。
南人不得为相是赵宋家传决策,自夸天津桥头闻杜鹃预告大乱。
李虞文陆诸人为国操劳多辛苦,追随西落寒日舍身为国到虞渊。
注释
⑴南人不相(xiàng):南方人不能做宰相。宋家传:宋朝的传统政策。此句影射清廷多信满人,不信任汉人。
⑵自诩(xǔ):自夸。津桥:指天津桥,洛阳的名桥。警杜鹃:典出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相传北宋邵雍在天津桥上散步时听到杜鹃的啼鸣,预言不久朝廷将任用南方人为丞相,他将改变祖宗法度,引发天下大乱。果然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这可能是保守派编造的故事,用来攻击王安石变法。这句是说,“警杜鹃”本为无稽之谈,有人却将它作为不能重用“南人”的根据,实在盲目愚昧。
⑶李虞文陆:指南宋历史上几个为相的南方人,即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作者自注:“李纲闽人,虞蜀人,文吉水人,陆楚州人,皆南人。”
⑷寒日:落日,喻指宋代末期如寒日将落。虞渊:传说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至于虞渊,是为黄昏。”意思是说李、虞、文、陆四人都鞠躬尽瘁,伴随宋朝国运直到结束。言外之意是向清廷表态,汉臣定将与朝廷共存亡。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是一首咏史诗。宋朝由赵匡胤陈桥兵变兴起,因赵氏祖籍北方,对南方人颇不信任,有南人不得做宰相的传统。但宋室南渡之后,不得不任用一些南方人做宰相,突破了这一传统,也确实得到一批救国贤才。该诗便咏叹这一史实,抒发富有现实针对性的感慨。
前两句揭出宋朝的传统政策。“南人不相宋家传”,点明不信任南方人是宋朝的传统国策。“自诩津桥警杜鹃”,用北宋邵雍听到杜鹃啼鸣,预言将来有南人为相,搅乱天下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王安石的政敌编造出来的,目的是利用王安石是南人这一点来中伤他,毁谤他的变法措施。张之洞用“自诩”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北人的嘴脸:他们自以为是,好像只有他们才是治国之才,南人都是祸乱根子,倒是他们能看透南人的本质,预言南人的祸害。事实究竟是否如此,答案在后两句中。
后两句揭出宋朝传统政策的错误。诗作不是从理论上、情绪上明斥其非,而是以南宋王朝得力于南人相臣的史实,说明以南人为相对国家有利无弊。由此,作者对传统政策的不合事理自在不言中作了批驳。“辛苦李虞文陆辈”,点出南宋初年、末年,立有殊功、身系国运的四位南人相臣,即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追随寒日到虞渊”,意谓这几位南人相臣都能对朝廷尽忠到底。追随寒日至于虞渊,表明无论国势多么艰危,其忠悃始终不变。李、虞抗御金兵,文、陆舍身殉国,其业绩,其心迹,都足以令人敬仰。如果南宋也因循传统,不得“李虞文陆辈”辅佐,会是巨大的损失。
张之洞颇以“李虞文陆辈”南人相臣自比,一方面表白对朝廷的忠心,一方面趁机建言进策,要求满洲统治者进一步信任汉臣。时势发生巨大的变化,诗人才有胆量触及民族界限这一敏感问题。即使如此,也不便明言疾呼,而通过咏写史事,婉曲地吐露内心的意旨。
前两句揭出宋朝的传统政策。“南人不相宋家传”,点明不信任南方人是宋朝的传统国策。“自诩津桥警杜鹃”,用北宋邵雍听到杜鹃啼鸣,预言将来有南人为相,搅乱天下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王安石的政敌编造出来的,目的是利用王安石是南人这一点来中伤他,毁谤他的变法措施。张之洞用“自诩”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北人的嘴脸:他们自以为是,好像只有他们才是治国之才,南人都是祸乱根子,倒是他们能看透南人的本质,预言南人的祸害。事实究竟是否如此,答案在后两句中。
后两句揭出宋朝传统政策的错误。诗作不是从理论上、情绪上明斥其非,而是以南宋王朝得力于南人相臣的史实,说明以南人为相对国家有利无弊。由此,作者对传统政策的不合事理自在不言中作了批驳。“辛苦李虞文陆辈”,点出南宋初年、末年,立有殊功、身系国运的四位南人相臣,即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追随寒日到虞渊”,意谓这几位南人相臣都能对朝廷尽忠到底。追随寒日至于虞渊,表明无论国势多么艰危,其忠悃始终不变。李、虞抗御金兵,文、陆舍身殉国,其业绩,其心迹,都足以令人敬仰。如果南宋也因循传统,不得“李虞文陆辈”辅佐,会是巨大的损失。
张之洞颇以“李虞文陆辈”南人相臣自比,一方面表白对朝廷的忠心,一方面趁机建言进策,要求满洲统治者进一步信任汉臣。时势发生巨大的变化,诗人才有胆量触及民族界限这一敏感问题。即使如此,也不便明言疾呼,而通过咏写史事,婉曲地吐露内心的意旨。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满汉之限,是清代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清廷以北方少数民族满洲君临天下,对于汉人多少怀有猜忌。清初提及满汉界限问题难免有性命之忧,乾隆朝学者杭世骏仅因上书建言:“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便得罪赐死,经人求情才免一死,革职还乡。清朝中后期,在太平天国起事之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名臣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清朝政权赖他们得以维持,故满洲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张之洞也因此得为封疆大吏。清朝末年,汉臣实际已得到重用,但是满汉界限问题仍犯忌讳,就是张之洞本人,也不敢公开议论,只得借咏史曲折地吹吹风。该诗明为咏史,实向朝廷进谏,不用汉人为相的决策是盲目愚昧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读宋史》是清代诗人张之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从宋朝不用南人为相的传统出发,认为以“警杜鹃”这样的无稽之谈作为不能重用南人的依据是很荒谬的,接着举宋朝历史上四位为相的南方人为国尽忠的事例,进一步批判了不用南人的决策,吐露出诗人希望清廷重视汉人、重用汉臣的心愿,表达了与朝廷共存亡的态度。全诗引用史实,论证严密,明为咏史,实为进谏,表达方式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复儿子书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 ...
- 917
-
西山
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藁街列第峥嵘起,前殿南军顾盼雄。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
- 18
-
登采石矶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霜鬓当风忘却冷,危阑烟柳夕阳迟。...
- 700
-
半山亭记
《半山亭记》是清代张之洞创作的一篇文章,文学体裁为散文。描绘了兴义府的秀美景色和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
- 972
-
诫子书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 ...
- 34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