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半山亭记

张之洞 〔清代〕
万山辐凑,一水碧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缘是数里,蒹葭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荫,拂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微通,石碧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做亭者谁?吾家大人也。翠萝红蓼,罗列于轩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矶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邦,文风雅俗,焕然一新,故常与民同乐者也。夫其得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由是常徘徊于此阁,以寄胜慨;而亭未有焉,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以毕具于目前。盖天钟灵于是,必待太守以起之也。爱乃建亭于阁之东偏,古径半弯,危廊数转,不崇朝而功成,易如也。
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且夫画栏曲折,碧瓦参差,昭其洁也。烟光悒翠,竹影分青,昭其秀也。松床坐奕,筠簟眠琴,昭其趣也。分瓜请战,煮茗资谈,昭其事也。若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亭之四时也。沙明荷静,舞翠摇红,竟秀于汀渚者,亭之晴也。柳眉烟锁,荷盖声喧,迷离于远岸者,亭之雨也。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
至约把钓人来,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浆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者,人之乐也。鹭眠荻屿,鱼戏莲房,或翔或集者物之乐也。衣带轻缓,笑语喧哗者,太守游也。觥筹交错,肴核杂陈者,太守宴也。觞飞金谷,酒吸碧筒,宾客纷酬,杯盘狼藉者,太守欢也。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竟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
俄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者,太守归而众宾从也。是则知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者,禽鸟也。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民之乐者,众人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知者,太守也。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范、崔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是地也,不逢太守,则锦谷琼花,不现其佳境矣。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翠,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胜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故挥毫而记之,犹恐未能尽其致也。
道光二十有八年七月即望
南皮十一龄童子张之洞香涛撰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湖水环绕回旋,城墙若隐若现,田野星罗棋布的地方,这就是兴义府。在府城的东北角,青山高耸入云,绿柳烟雾缭绕,秋水清澈见底,石桥倒映在水中,这里就是招堤。在招堤的不远处,芦苇丛生,有座阁楼巍然屹立在小山上,这就是魁星阁。穿过林荫小道,沿着石阶而上,转过禅房,穿过别致的画栏,有一座背靠石壁,三面凌空而建的茅亭,这就是半山亭。此亭为谁所建?是我的父亲。茅亭四周的植被郁郁葱葱,竹木结构的茅亭依岩而建,太守的意思,得之半山,所以取名为半山亭。
道光二十二年,家父在兴义府任太守,在他的治理下,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太守常常与民同乐。因为太守施德治,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为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所以政通人和,人们安居乐业,太守就有更多闲暇的时间。于是太守常徘徊于魁星阁,以寄托自己的德治情怀,而当时这里还没有半山亭,但是这里烟云万状,锦绣千重的美好景色早就已经形成。上苍将如此美好的景色造在这里,一定是等待太守来开发它。于是太守把亭子建在魁星阁的东面,同时还修建了绕山一半的小道和几道廊房,不久就建成了,即是如今的样子。
每当雨过天晴,这里的山岩格外清鲜,倚着栏杆放眼望去,远处古树千红,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晚霞绚丽多彩,秋月洒在荷叶上像跳动的珍珠晶莹剔透,这就是半山亭美好的景象。半山亭中精美的画栏婉转曲折,亭上的青瓦错落有致,这是半山亭的高洁之处。烟云笼罩的半山亭翠绿可人,青色的山竹依稀可见,这是半山亭的秀美之处。有人坐在桌边对弈,有人在竹席上听琴,这是半山亭的乐趣所在。有人在分工做事,有人在喝茶谈论,这是在半山亭商谈国家大事。垂柳在晨风中摇曳,芦花在月光下飘舞,晨雾在山林中升腾,夕阳从树林中退去,这是半山亭早晚之景。春天湖水碧波荡漾清澈澄清,夏日荷花竞相绽放香远醉人,秋夜皓月银辉洒地清风送爽,冬季湖水退去沙石隐现,这是半山亭四季之美景。湖水清澈见底,荷叶碧绿洁净,荷花随风摇曳起舞,像是与小洲上的绿草红花争奇斗艳,这是半山亭晴天之秀。烟雾笼罩着翠柳,雨滴打在荷叶上声声作响,远岸的景色若隐若现,这是半山亭雨中之象。晴天视野开阔,雨天阴暗不明。早晨的景色锦绣千重,傍晚云雾在晚霞中愈加壮美,四季的景色无穷无尽,半山亭内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有人到这里来垂钓,披着蓑衣静立荷叶之中。采莲的小船划向荷池深处,船桨划破晚霞映照下湖面的宁静。渔夫在绿杨树下高歌,樵夫在山林中唱和。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人们的快乐所在。白鹭在小岛的芦苇丛中栖息,鱼儿在盛开的荷花下嬉戏,白鹭在天空飞翔,鱼儿在水中聚集,这是动物的乐趣所在。人们轻衣简从,笑语喧哗,这是太守到这里游玩。杯盘交错,丰盛的佳肴和水果摆放在桌上,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竹筒倒出的美酒盛满了酒杯,宾客纷纷相互敬酒,杯盘狼藉,太守非常高兴。大家赋诗共勉,借酒为百姓祈福。太守治理下的兴义府社会安定,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这是太守真正的快乐所在。
不久夕阳西下,人影散乱,这是宾客跟随太守一道回去。只知道自然的乐趣,而不知太守真正的乐趣,是鸟兽。知道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是为百姓而快乐的,是众人。因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同时又能和宾客、和禽鸟一同快乐的人,是太守。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自己美丽而闻名,而是因人才得以扬名天下。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的清湍修竹,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岳阳楼和黄鹤楼,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颢留下的传世佳作,纵使再有壮观、独特的构造,也同样被埋没在湖泊江河的岸边。而这个地方如果没有遇到太守,那么再有锦谷琼花,也不会显现出它迷人的胜景。太守建造此亭,目的就是不让这里的胜迹荒芜,名花让人们能够欣赏,人才从凡夫俗子中脱颖而出,有才之士不被埋没反而让其有用武之地,所以说这才是太守的与民同乐。如果这里的胜景不被记述,这里的荷花芦苇,青山绿柳将被遗忘于野塘,不被人传纪,那么将永远愧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所以我挥毫记下了这里的盛况,犹恐没有把这里的胜景记录完整。
道光二十八年农历七月十六,南皮张之洞十一岁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安龙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独特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南明永历帝在安龙,全国文化精英汇集;兴义府置于安龙,盘江八属文化精英汇集;近代,中国西南宗教精英汇集。这三个时期,为安龙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安龙,时逢盘江八属文化精英汇集时期,11岁便挥毫书就著名的《半山亭记》。时年虽幼,但文风舒展,流畅练达,文意绘景蕴政系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全文虽是仿学,套用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笔法,颂其父张锳为官政绩,极尽夸耀之能事,叙写光宗耀祖的决心,抒发凌云壮志的情怀。但作者却自有发挥与升华,更为难得的是,童心之中,竟有“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有“与民同乐”的拳拳之意。
六段文字,意境雄壮开阔,恬静优美,生机勃勃。文章第一段以华美绚丽的语言,先总写兴义府的雄伟秀美。山环水绕,城墙若隐若现,田野星罗棋布。既而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半山亭周围的景致。青山耸翠,绿柳云烟,池水澄碧,长空瓦蓝,虹桥倒影摇弋,荷花婷婷,这就是招堤。据《兴义府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兴义府游击招国遴,为消除陂塘海子水患,始倡捐银筑堤,振兴农事,救民于水火,几经筹措,历时数载终于建成长堤,乡人里正为感招国遴功绩,遂取名为“招堤”。以后,人们在陂塘海子里遍植荷花,山景与招堤的景色相辉映、相陪衬,让人终觉天连水茫,山接天帏,酝成一幅青色与乳雾相渗透的卷轴山水画。张之洞以独特的视觉,给景物着色,“碧”、“青”、“红”“绿”等色彩字词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在对半山亭的描写中,张之洞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一步一景,向读者依次展示了魁星阁、禅房、画栏、茅亭等新建景致,这样有远有近,有面有点地描绘景物,使文章错落有致。
文章由写景入手,继而指出“半山亭”得名的缘起,叙写张锳为政清廉,政通人和,民风淳朴,学风日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太守施德治,与民同乐,人民安居乐业,太守才有闲暇在山水间寄托自己的德治情怀。文章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
文章第三段文藻华丽,比喻博富。雨过天晴,这里的山岩格外清鲜,凭栏远眺,古树干红,湖水碧波荡漾,晚霞绚丽多彩,秋月朗照,荷叶上跳动的水珠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半山亭画栏婉转曲折,亭上的青瓦错落有致;云涌雾漫的半山亭翠绿可人……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招堤景物的秀美,特别是“凉月跳珠”这一特写镜头,富有情致和生活韵味。作者多次变换立足点,由远而近,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对半山亭四时风光的描绘极富层次。芦花在月光下飘舞,晨雾在山林中升腾,夕阳从树林中退去,这是半山亭早晚之景。春天湖水碧波荡漾,清澈澄清;夏日荷花竞相绽放,馨香醉人;秋夜皓月银辉洒地,清风送爽;冬季湖水退去,沙石隐现,这是半山亭四季之美景。湖水清澈见底,荷叶碧绿洁净,荷花随风摇曳起舞,像是与小洲上的绿草红花争奇斗艳,这是半山亭晴天之秀。烟雾笼罩着翠柳,雨滴打在荷叶上声声作响,远岸的景色若隐若现,这是半山亭雨中之象。晴天视野开阔,雨天阴暗不明。早晨的景色锦绣千重,傍晚云雾在晚霞中更加壮美……读罢此段,让人感到云霞满纸,绿水涤心,荷香沁脾,美不胜收。作者把半山亭秀美之景,描写得如此完美,既有晴天之景,也有雨天之景;既有早晨之景,也有傍晚之景;既诉之于读者的视觉,也诉之于读者的听觉和嗅觉,令人赏心悦目。本段语句整齐优美,骈散结合,整齐而错落,声调铿锵,抑扬顿挫。
文章第四、五两段叙写祥和的“宴乐图”,与第二段太守施德治,与民同乐相照应。体现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
最后一段作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美的事物不会单靠自身就会美的,是因人才得以扬名天下。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的清湍修竹,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岳阳楼和黄鹤楼,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灏留下的传世佳作,纵使再有壮观、独特的构造,也同样被埋没在湖泊江河的岸边。而这个地方如果没有遇到太守,那么再有锦谷琼花,也不会显现出它迷人的胜景。作者以实例作出“美在关系”的理论判定,十一岁孩童有此睿智的见解实在可贵。
半山亭记是颂其父张锳为官政绩,极尽夸耀之能事,叙写光宗耀祖的决心,抒发凌云壮志的情怀。文章由写景入手,叙写张锳为政清廉,政通人和,民风淳朴,学风日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作者多次变换立足点,由远而近,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最后作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美的事物不会单靠自身就会美的,是因人才得以扬名天下。作者以实例作出“美在关系”的理论判定。
展开阅读全文 ∨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
您可能感兴趣...
  • 复儿子书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 ...

    910
  • 西山

    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藁街列第峥嵘起,前殿南军顾盼雄。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

    17
  • 登采石矶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霜鬓当风忘却冷,危阑烟柳夕阳迟。...

    700
  • 读宋史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760
  • 诫子书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 ...

    3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