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九日登黄鹤楼

陈沆 〔清代〕
自从十岁题诗后,不上兹楼二十年。
吟到风雨秋老矣,坐来天地气苍然。
大江帆影沉鸿雁,下界人声混管弦。
寂寞繁华千感并,浮云郁郁到樽前。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自从十岁,在此挥翰题诗,不登黄鹤楼,已经过了二十年。
吟哦赋诵,风雨秋光已残,旷远冥深,坐在栏杆边视看天地。
大江滚滚而去,帆影遮断飞雁,世声鼎沸,人语、管弦喃喃。
寂寞、繁华,搅起感慨万千,浮云浓郁,直欲飘到樽前。
注释
①苍然:云气旷远迷茫的样子。
②沉:迷,隐。
③混:杂。
④郁郁:盛貌。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自从十岁题诗后,不上兹楼二十年。”诗人是湖北蕲水人,十岁时候来过黄鹤楼,并曾经题过诗,至今二十年没有登此楼了。诗首先从回忆开始,接着说:“吟到雨风秋老矣,坐来天地气苍然。”前句用典:据《梁溪漫志》载:“谢无逸尝从潘邠老求近作,邠老(潘大临)答曰:‘秋来景物, 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云云,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即“满城风雨近重阳”句。诗人隐括这一典故,说明忆起当年写诗的情景,至今已有二十佘年了。如今登楼眺望,云海苍茫,深秋将至,苍然之气笼盖天地,令人伤感。
“大江帆影沉鸿雁,下界人声混管弦。”进一步写出登楼眺望之景:浩浩长江,汹涌澎湃,条条小船,鼓帆争游,大雁南来,俯掠江面,构成了一幅江帆鸿雁图,岸上人串混着管弦声,热闹非凡。那大概都是重阳出游的吧。江面的清幽与岸上的喧嚣,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对比鲜明,江与陆,一静一动;楼上与楼下,两个世界。楼上,云气缭绕,旷远迷茫;楼下,人声鼎沸,
歌舞楼台,丝竹管弦,声声悦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胜感慨:“寂寞繁华千感并,浮云郁郁到樽前。”现实生活,一面是清冷孤寂,一面是兴盛繁华,古往今来,历史兴衰,霎时间涌上诗人心头。“千感”容量极大,概括古今、人事、地理、习俗的变换更迭。“浮云”更是含蓄致致,诗人此时大有看破红尘之意。这一联道出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这首诗,写景、抒情,含蓄自然。以景物为线索,抒发了登黄鹤搂的感想,意蕴深刻,给人以自然美、谐和美的感觉,表观了诗人匠心独运的高超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诗作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阴历九月九日,是日即重阳节。当时诗人年届二十八岁,功名未就,一介寒士,诗人遂登上武昌黄鹤楼,并赋诗以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九日登黄鹤楼》是清代诗人陈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首联道出两次登楼的时间,颔联抒发重登斯楼的感受,颈联写登楼所见之境,尾联总结此次之行的感想,诗中曲折地表达着一种复杂的失意之感。全诗诗境大气磅礴,诗心却大哀漠漠。
展开阅读全文 ∨
陈沆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
您可能感兴趣...
  • 扬州城楼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2
  • 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656
  •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卖儿女河南一片荒荒土,满眼流离风又雨。年荒父母竟无恩,卖尽田园卖儿女。可怜父与母,泪落心内苦。岂不恋所生? 留汝难活汝。往年生儿如 ...

    7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