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梦中

刘光第 〔清代〕
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
五色花旗犹照眼,一灯红穗正垂头。
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无心泣国仇。
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梦中失声喊叫惊醒了妻子,战舰林立抗击法军激战在广州。
醒后五色旗帜还在眼前闪亮,看到的却是结着灯花的残烛。
宗臣振振有词为其投降政策辩护,百姓还有什么心思为国事痛哭。
自笑书生思想迂远不切实际,壮心仍然飞到炮声隆隆的南海陬。
注释
①失叫:失声喊叫。
②横海:渡海。楼船:古代用以作战的高大船只。广州:指广州湾,在广东湛江市东。
③五色花旗:指敌舰上悬挂的各种颜色的旗帜。犹:还。照眼:在眼前晃动。
④宗臣:本指为世人所推崇的大臣,此指李鸿章,时李氏为北洋大臣,掌管朝中军事、外交大权,此处带有讥讽之意。
⑤寒女:《列女传》载,春秋时鲁国漆地有一女子,过时未嫁,倚柱叹息。邻妇问她是不是想嫁人。她说:“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说:“此卿大夫之忧也。她说:“鲁国有患,君臣父子皆被其辱,妇人独安所避乎?此处用于诗人自喻。
⑥迂阔:死板,固执。
⑦海南:指南海,即抗法前线。陬(zōu):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首句突兀而起,说梦中失声大叫惊醒妻子。何事令诗人夜半惊呼,如此心神不定。次句一言道破,原来梦中去参加了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战。诗人的梦魂在广州湾阻击敌舰。此时虽已梦回人醒,然入侵者船舰上的各色旗帜似乎还历历在目,环视四周,一灯如豆,始知殊死的激战不过是一场梦幻。“五色花旗”点明交战的对方是入侵的帝国主义。“一灯红穗”则正与此形成强烈对照,说明现实与梦境的截然不同,并逗起下面的感慨。“宗臣”两句为反语,意谓世所宗仰的大臣们自有安边定国之方,何用我等普通百姓杞人忧天。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言,讥刺当政者懦弱无能,奉行妥协政策,而自己虽人微言轻,但也不能不为国担忧。
尾联承接颈联,既然国事有大臣们掌握,而自己的梦魂夜半犹来到南海,参加海战岂不是书生的迂阔之想。诗人虽以调侃自嘲的笔墨结束全诗,但一种内心深沉的悲痛已显然可见他愿以血肉之躯来保卫国家的海疆。正是由于最高统治集团的需弱无能,导致了现实的令人痛心疾首所以诗人梦系魂萦,不能忘情国家的兴亡成败,壮心飞向那遥远的南海。
题为“梦中”,实由梦而逗出自己对时事的忧伤和对大臣们的讥讽但用了正话反说的手法,所以表面是自嘲而实则针砭时局,令诗意含蓄委婉,然诗人的一腔激情并不因此而减弱。诗以亦梦亦真,亦庄亦谐的格调出之,而无限深意见于言外。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诗作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军队虽然在镇南关和临洮两个战场上大败法军,但由于李鸿章等当权者奉行妥协政策,迫不及待地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和约这场战争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宣告结束。诗人对此事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梦中》是清代诗人刘光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写诗人自己在梦中参加抗击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的战争,揭露了投降派的可耻面目,表达了爱国理想幻灭的痛苦。此诗构思新颖,语言运用巧妙,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刘光第
刘光第(1859年—1898年9月28日),字裴邨,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诗人、戊戌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 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尽管自己官声颇好,升迁无碍,但见国难当头,常自忧虑,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国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兴新学、...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