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君山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清代〕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
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
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注释
1.君山:也叫湘山或洞庭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登上岳阳楼望去,全山历历在目。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到过这里,因此叫做君山。
2.游之上者:游历中最好的。
3.周君山:围绕君山。
4.胜期:佳胜的期会。
5.丁卯: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
6.龙口:水名。
7.香炉:山名。
8.金碧:形容月水相映,金光闪闪的湖面。
9.次第:一个接着一个,表示迅速和众多。
10.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11.无虑:原意为不用计算,就可估计到,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12.郡城:即岳阳城,岳阳古为巴陵郡。
13.苏子瞻:即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14.赤壁之游: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他曾游赤壁,并作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15.七月既望:即阴历七月十六日。
16.斗牛:天上的两个星座,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17.苏赋:即苏轼的《前赤壁赋》,赋中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语。
18.碕(qí):弯曲的岸。
19.论地道通吴中:相传洞庭湖有地道与太湖相通,故太湖也叫洞庭湖,湖中有两座山名叫洞庭山。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地区。
20.湘灵:湘水之神。传说舜的妃子溺死在湘水,就做了湘水神。
21.洞庭君:唐代李朝威的一篇神话小说《柳毅传》载:洞庭君是洞庭湖的龙王,柳毅曾游龙宫,并与洞庭君的女儿结婚,后来成了仙。
22.岳州城:即今岳阳市。
23.滃滃(wěng)然:水很盛的样子。
24.老庙门:湘妃庙的门。君山上古有湘妃庙,又叫做湘灵庙。
25.志:当指岳阳县志。
26.有奇:有多。
27.中天:天之中。
28.守荤戒:遵守不吃荤的戒约。
29.啖(dàn):吃。
30.夜分:半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篇散文写于同治六年(1867年)。是作者与亲友数人月夜泛舟,环绕君山游览后写下的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篇游记记叙了月夜泛舟环游君山之所见,行文间与苏轼的《前赤壁赋》多所照应,且题材也颇为相近,但在风格和章法上都与苏文不同。苏文豪健,侧重于议论;此文则以清幽为胜,风格清丽,侧重于表达一种静穆幽深的境界与情趣。
文章是以泛舟的线路为顺序来进行记叙的,看去似乎是信笔所至,而实际上却同样讲究剪裁的功夫。文章先总写,指出秋月泛湖,本是游览中最有情趣的,但仍不及夜游君山那样教人赏心悦目,自己久蓄其志,终得实现,心境的愉悦溢于言外。接着便依次写游中所见,先自龙口向香炉,这时“月升树端,舟入金碧”。作者忙里偷闲,不费气力地带过一笔,顺势交代同游诸人,也为下文写游客的活动作一预设。然后纵笔写湖色夜景:“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又写危崖古樟,写黎客以之比附苏轼赤壁之游的谈笑,写自己以苏轼指教孙儿的欢乐。渔火、树影、星光、明月,作者淡淡数笔,由湖面而及于高山,再及于苍茫浩翰的天空,勾勒出一个寥廓空阔。明净无边的境界,月下洞庭一片清幽深远的情趣。这种情趣又感染了每一个人,于是谈笑不断、赋诵连声,游览者之间的友情、亲情,和这满湖溶溶的月色融汇在了一起。
小舟再往前行,西出香炉峡,过响山前而至后湖。文章也移步换形,虽仍写湖光月色,但景色则与前不同。因为是背风,“水益平不波”,而神奇的传说却引起人们更浓的淡兴,他们热烈地谈论起关于湖底有地道可通吴中和水下有神人金堂数百间的传闻。而水波不兴的湖面景色又更丰富了这种情趣:“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在这样一种惝恍迷离的情境中,或许每位游人心中都在设想着那个金碧辉煌的水府龙宫世界吧!这节文字在结构上正和上一节相对应。如果说,上文是由湖面而及于天宇;此处则由湖面而及于幽远的水底,表现为一种反方向的延伸,进一步拓展了联想的空间,而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又恰恰与上文写苍茫天宇星月朗照的实情实景相映衬,更给人以一种丰富深远的情趣。
文章第三部分写后湖景物则一改上两节或实或虚的单一笔法,虚实相间,相映成趣。其中写湖面映出的岳阳灯火,写湖面云气勃郁,写山间草棚,写静夜泊船,都是实景。而中间杂入的关于山根水底是否有云孔穴供云气出入的推测,则又是虚幻的笔墨。两相交映,君山四周湖面的月夜就更具一种迷离的色彩了。
最后一节写月下舟中夜饮,这是此次君山月夜泛舟的余兴。“月高中天”,浪大风高,以其游湖的畅快和游伴间的亲切,所以大家都“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至夜分登岸,才别僧别友,循山而归。这情景颇类似苏轼赤壁之游,虽不是“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浪漫,但那种畅怀的情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统观全篇,明显地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艺术技巧在这种貌似略不经意的笔墨中得到完美自然的体现,较之姚门四大弟子,这种文章的功力也是毫不逊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吴敏树
(1805—1873)清湖南巴陵人,字本深,号南屏。道光十二年举人,官浏阳训导。以不能行其志,自免归。论文章不依附桐城派,谓当博取之于古书,欲自归有光、欧阳修上规司马迁。所作长于叙事。亦善书法,曾国藩称其字字如履危石,落纸乃迟重绝伦。有《柈湖诗文集》。
您可能感兴趣...
  • 说钓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 ...

    567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