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雨夜

何景明 〔明代〕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院里十分寂静,可以听到稀疏的雨点声。高高的树林收入了从远处吹来的寒风。
远处的风雨声连接着近处的蟋蟀声,声声入耳。寒色慢慢地爬上了深黄的梧桐树。
低矮的卧榻躺在孤灯的照耀之下。清脆的笳声飘过了万家热闹的灯火。
我漂泊天涯,至今没有回家。此夜我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
注释
①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河南信阳)人。明代文学家,倡导了明代文学的改革运动。
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
③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在明代前七子中,何景明诗是以清新俊逸著称的,这首诗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风格。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都是写周遭的境物。“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的雨声,也听到了远风振柯的沙沙声。这正是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描写的“声在树间”的秋声。此外四周还有什么引起诗人注意的呢?有秋虫蟋蟀的鸣声,有梧桐枝上的“寒色”。“寒色”是什么?大概是秋夜的霜露在梧桐树上染抹的带着寒气的色吧。还有“短榻”、“孤灯”,以及传遍万户千家上空的凄清胡笳声。这些都是典型的秋景,或是易于引起人们的伤感的事物。作者四周的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但只有这些能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沟通,因而被诗人捕捉到,加以渲染,加以突出,于是一幅雨夜秋思图便跃然纸上了。“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原来,正是诗人浓郁的乡思,才给这幅雨夜图染上了如此凄清的色彩。
本诗的悲秋主题并不新鲜,因此,诗的佳处也并不在此,而在中四句的炼字锻句上。颔联一“连”一“上”,都是锤炼而得的诗眼。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了。“蟋蟀在堂,岁聿其莫(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蟋蟀》)。这蟋蟀声,不是与秋声一样,能唤起人的迟暮感、令人惨然不乐么?然则二者相“连”,不也是很自然的么?“寒色”(这二字本身也有通感之妙)“上”到梧桐树,又可见这寒色是慢慢侵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了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可以想见,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之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颈联的“短榻”和“孤灯”、“清笳”和“万井”,字面上是并列;其实,卧榻已短、令人难以安眠,又笼罩在孤灯的惨光中,和笳声已凄清、令人不忍卒听,又偏偏其响至于遍及万千井巷;这二句,都有一倍添哀之感,意义上前后并不并列,而有递进感。当然“里”、“中”二字重复,微觉美中不足,但这只是小疵,瑕不掩瑜,中四句的锤炼之工仍是可咏可昧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您可能感兴趣...
  • 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2
  • 侠客行

    朝入主人门,暮入主人门,思杀主雠谢主恩。主人张镫夜开宴,千金为寿百金饯。秋堂露下月出高,起视厩中有骏马,匣中有宝刀。拔刀跃马门前路,投主黄金去不顾。...

    2
  • 鲥鱼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2
  • 得献吉江西书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鼓柁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667
  • 说琴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 ...

    88
  • 竹枝词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0
  • 昭烈庙

    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 峡路元通楚,岷江不向秦。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

    690
  • 易水行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 ...

    57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