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分衡门之下、兰渚之滨,体貌质野,意象清真。植丛菊兮十株,抚孤桐兮五弦。朝咏“结庐”诗,暮诵“归来”篇。盖慕陶靖节之为人也,遗世绝俗,自称为葛天氏之民。尔其傲睨江湖,透迤冈阪。倚秋旻而长啸,惊落景之方短。藜杖纡徐其却立,芒屩逍遥其未返。登西丘而左顾,涉东皋而右盼。时宿留以延伫,忽南山之在眼。澹秋色兮将夕,思美人兮何极!瞻孤云兮归来,与飞鸟兮俱息。慨岁华之迟暮,及草木之萧瑟。寄缅怀于太古,聊一感于山色。方其崭岩㟙崿,如斗如却;弛张廓翕,如揖如拱。飘扬兮如骤,偃蹇兮如立。倏敛藏兮既定,渺不知其所入。
当予之始遇也,伥伥皇皇,心志交驰。四顾傍徨,不暇走趋。俯仰之间,万景毕露。披襟一笑,倾盖如故。神之既交,窅窅冥冥。一尘不干,彼此志形。太虚寥寥,何物非假?随所寓托,物无不可。盖于是不知山之为山,我之为我也。
夫物有化机,相为终始。情感气应,谁之所使?出于自然,乃见真尔。锦彩之炫烂,适足以瞽吾之目;笙簧之聒杂,适足似聩吾之耳。故达人之放浪,独钟情于山水。而乐水者之动荡,又不如乐山者之静而止也。
呜呼!南山之闲闲兮,繁我之乐不可以言传。南山之默默兮,繁我之乐不可以意识。彼逆旅之相遭,岂茫茫其求索!惟物我之无间,始忘情于声色。盍反观乎吾身?决天地之充塞。彼南山兮何事?仅乃胸中之一物。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好像有人在用横木或竹条绑扎成的门下、生长兰草的沙洲边,他体态容貌淳厚质朴,神态纯洁质朴。种植有十株的丛菊,抚摸五弦琴。日夜吟咏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和《归去来兮辞》。可能是仰慕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避世隐居,隔绝世俗,自称为“葛天氏民”。以至于傲视江和湖,从容面对山丘与山坡。靠着秋季的天空大声呼叫,惊得落日的光辉正变短。拄着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从容宽缓地后退站立,穿着草鞋徜徉没有归来。登上西丘、东皋后左顾右盼。不时停下来长时间地站立,忽然南山出现在眼前。秋色宁静啊将要到晚上,思念贤人啊哪里是尽头。仰望孤云的归来,与飞鸟同时休息。慨叹已是迟年华,像是草木萧瑟一样。将缅怀寄托于太古,姑且对山色抒发一时的感慨。当它高而险峻时,像争斗,又像退却;当它开开合合时,像作揖,又像抱拳。如疾速奔驰般飘扬,如站立般高耸。疾速隐藏之后,渺渺茫茫,不知道它进到了哪里。
当我刚开始遇到它时,我匆忙得无所适从,心神不安。犹豫不决地四处观望,无暇奔走。一俯一仰之间,万种景像全都显露出来。敞开衣襟后置之一笑,初交却一见如故。精神相交后,深远隐晦。一丝尘埃都不沾染,彼此互相记住形态。天空高远辽阔,什么东西不是假的?随心寄托,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行的。可能因此而不知道山是山和我是我。
事物有变化的奥妙,互为始终。情绪感触而精神呼应,是谁使得的?从自然中所出,才看得真切。华美丝织品的光彩闪耀,恰好足以使我的眼睛变瞎;笙和簧的喧扰嘈杂,恰好足以使我的耳朵变聋。所以心怀宽广的人放任无拘时,只对山水钟情。而爱好水的人的漂泊,又比不上爱好山的人的停止不动。
唉!南山从容自得,我的欢乐不能用言语传达。南山默默不语,我的欢乐不能用感觉辨别。那在旅馆的相遇,岂是在茫茫中的寻找!只是物与我没有隔阂,开始忘掉对淫声与女色的感情。为什么不反省自身?破开天地的堵塞。那南山是什么?仅仅是心中诸多事物之一。
注释
1.衡门:横木为门。言其简陋。常用来指隐者之居。《国风·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兰渚:生长兰草的沙洲(水中小块陆地)。
2.质野:淳厚朴素。
3.孤桐:琴的代称。《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峄阳孤桐曾被制成良琴,故后世就将“孤桐”作为琴的代称。
4.“结庐”诗:指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一首。首二句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归来”篇: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6.陶靖节:东晋陶潜字渊明,又字元亮,曾为彭泽令,简傲不事上官,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解印去,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世谥曰“靖节”。
7.葛天氏之民: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部落酋长),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古人认为是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故多愿为葛天氏之民。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自称为“葛天氏之民”。
8.傲睨(nì):傲视。睨,斜眼看。
9.逶迤(wēi yí):从容自得的样子。冈阪:山丘与山坡。
10.秋旻(mín):秋季的天空。
11.落景:落日的光辉。
12.藜(lí)杖: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纡(yū)徐:从容宽缓的样子。
13.芒屩(jué):草鞋。
14.宿留:久久停留。延伫:长时间地站立。
15.美人:古代诗文中常用以指贤能的人或有才华的人。何极:无尽止。
16.岁华:岁月,年华。迟暮:比喻人的晚年。
17.缅(miǎn)怀:追想以往的事情。太古:上古。
18.崭(chán)岩:山高而险峻的样子。㟙崿(zé è):山崖高峻的样子。
19.却:退。
20.廓翕(kuò xī):开合。
21.骤:疾速奔驰。
22.偃蹇(yǎn jiǎn):高耸。
23.倏(shū):疾速。敛藏:隐藏。
24.伥(chāng)伥皇皇:匆忙无所适从。
25.倾盖如故:初交即一见如老友,关系融洽。盖,车盖。行遂相遇,停车共语,则车盖接近。《史记·邹阳传》:“谚曰:‘……倾盖如故。’”
26.窅(yǎo)窅冥冥:深远隐晦的状态。
27.干(gān):干犯,沾染。
28.寥寥:高远辽阔的样子。
29.化机:事物变化的奥妙。
30.炫烂:光彩闪耀。
31.瞽(gǔ):瞎眼。这里作动词用。
32.笙簧(shēng huáng):两种乐器名。聒杂:喧扰嘈杂。
33.聩(kuì):耳聋。这里做动词用。
34.达人:心怀宽广的人。放浪:放任无拘。
35.繁: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36.逆旅:旅馆。遭:遇。
37.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好像有人在用横木或竹条绑扎成的门下、生长兰草的沙洲边,他体态容貌淳厚质朴,神态纯洁质朴。种植有十株的丛菊,抚摸五弦琴。日夜吟咏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和《归去来兮辞》。可能是仰慕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避世隐居,隔绝世俗,自称为“葛天氏民”。以至于傲视江和湖,从容面对山丘与山坡。靠着秋季的天空大声呼叫,惊得落日的光辉正变短。拄着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从容宽缓地后退站立,穿着草鞋徜徉没有归来。登上西丘、东皋后左顾右盼。不时停下来长时间地站立,忽然南山出现在眼前。秋色宁静啊将要到晚上,思念贤人啊哪里是尽头。仰望孤云的归来,与飞鸟同时休息。慨叹已是迟年华,像是草木萧瑟一样。将缅怀寄托于太古,姑且对山色抒发一时的感慨。当它高而险峻时,像争斗,又像退却;当它开开合合时,像作揖,又像抱拳。如疾速奔驰般飘扬,如站立般高耸。疾速隐藏之后,渺渺茫茫,不知道它进到了哪里。
当我刚开始遇到它时,我匆忙得无所适从,心神不安。犹豫不决地四处观望,无暇奔走。一俯一仰之间,万种景像全都显露出来。敞开衣襟后置之一笑,初交却一见如故。精神相交后,深远隐晦。一丝尘埃都不沾染,彼此互相记住形态。天空高远辽阔,什么东西不是假的?随心寄托,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行的。可能因此而不知道山是山和我是我。
事物有变化的奥妙,互为始终。情绪感触而精神呼应,是谁使得的?从自然中所出,才看得真切。华美丝织品的光彩闪耀,恰好足以使我的眼睛变瞎;笙和簧的喧扰嘈杂,恰好足以使我的耳朵变聋。所以心怀宽广的人放任无拘时,只对山水钟情。而爱好水的人的漂泊,又比不上爱好山的人的停止不动。
唉!南山从容自得,我的欢乐不能用言语传达。南山默默不语,我的欢乐不能用感觉辨别。那在旅馆的相遇,岂是在茫茫中的寻找!只是物与我没有隔阂,开始忘掉对淫声与女色的感情。为什么不反省自身?破开天地的堵塞。那南山是什么?仅仅是心中诸多事物之一。
注释
1.衡门:横木为门。言其简陋。常用来指隐者之居。《国风·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兰渚:生长兰草的沙洲(水中小块陆地)。
2.质野:淳厚朴素。
3.孤桐:琴的代称。《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峄阳孤桐曾被制成良琴,故后世就将“孤桐”作为琴的代称。
4.“结庐”诗:指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一首。首二句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归来”篇: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6.陶靖节:东晋陶潜字渊明,又字元亮,曾为彭泽令,简傲不事上官,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解印去,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世谥曰“靖节”。
7.葛天氏之民: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部落酋长),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古人认为是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故多愿为葛天氏之民。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自称为“葛天氏之民”。
8.傲睨(nì):傲视。睨,斜眼看。
9.逶迤(wēi yí):从容自得的样子。冈阪:山丘与山坡。
10.秋旻(mín):秋季的天空。
11.落景:落日的光辉。
12.藜(lí)杖: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纡(yū)徐:从容宽缓的样子。
13.芒屩(jué):草鞋。
14.宿留:久久停留。延伫:长时间地站立。
15.美人:古代诗文中常用以指贤能的人或有才华的人。何极:无尽止。
16.岁华:岁月,年华。迟暮:比喻人的晚年。
17.缅(miǎn)怀:追想以往的事情。太古:上古。
18.崭(chán)岩:山高而险峻的样子。㟙崿(zé è):山崖高峻的样子。
19.却:退。
20.廓翕(kuò xī):开合。
21.骤:疾速奔驰。
22.偃蹇(yǎn jiǎn):高耸。
23.倏(shū):疾速。敛藏:隐藏。
24.伥(chāng)伥皇皇:匆忙无所适从。
25.倾盖如故:初交即一见如老友,关系融洽。盖,车盖。行遂相遇,停车共语,则车盖接近。《史记·邹阳传》:“谚曰:‘……倾盖如故。’”
26.窅(yǎo)窅冥冥:深远隐晦的状态。
27.干(gān):干犯,沾染。
28.寥寥:高远辽阔的样子。
29.化机:事物变化的奥妙。
30.炫烂:光彩闪耀。
31.瞽(gǔ):瞎眼。这里作动词用。
32.笙簧(shēng huáng):两种乐器名。聒杂:喧扰嘈杂。
33.聩(kuì):耳聋。这里做动词用。
34.达人:心怀宽广的人。放浪:放任无拘。
35.繁: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36.逆旅:旅馆。遭:遇。
37.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处事业的顶峰,但令作者感到困扰的是,为官在伍,让他看清了朝廷官员的勾心斗角,为了个人私利,人人用心险恶。在如此境况下,作者惟有作文章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抒发自己的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赋表现出了深沉的悲观避世思想,只因明代中期,政治上层权力斗争极为激烈,而李东阳身处高位,被卷入了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之中,“高处不胜寒”,他的思想也极为苦闷和抑郁。然而此赋只是作者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而作,他并不愿真的远游隐遁,故作者说南山“仅乃胸中之一物”。
此赋第一段主要以陶渊明的形象和志趣为中心,热情赞美其“遗世绝俗”的精神品格,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超脱现实的思想。第二段写作者对高士的崇敬之情。三、四两段用道家的思想来表现作者的高情逸致,表现了对尘世生活的厌倦之情。“锦彩之炫烂,适足以瞽吾之目;笙簧之聒杂,适足以聩吾之耳。”这正是老子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的厌弃感官享受的思想,而作者追求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孔子尝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才是人生真乐。
全赋词句流利,意境优美,读之令人神往,特别是对南山之景与隐士之高情逸致的描写,尤为成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超脱的思想。
此赋第一段主要以陶渊明的形象和志趣为中心,热情赞美其“遗世绝俗”的精神品格,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超脱现实的思想。第二段写作者对高士的崇敬之情。三、四两段用道家的思想来表现作者的高情逸致,表现了对尘世生活的厌倦之情。“锦彩之炫烂,适足以瞽吾之目;笙簧之聒杂,适足以聩吾之耳。”这正是老子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的厌弃感官享受的思想,而作者追求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孔子尝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才是人生真乐。
全赋词句流利,意境优美,读之令人神往,特别是对南山之景与隐士之高情逸致的描写,尤为成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超脱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拟古乐府·申生怨
十日进一胙,君食不得尝。谗言岂无端,儿罪诚有名。儿心有如地,地坟中自伤。儿生不如犬,犬得死君傍。天地岂不广,日月岂不光。悲哉复何言,一死以自明。...
- 5
-
睢阳叹
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千载功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 2
-
夜过邵伯湖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 8
-
与赵梦麟诸人游甘露寺
涧筿岩杉处处通,野寒吹雨堕空蒙。垂藤路绕千年石,老鹤巢倾半夜风。淮浦树来江口断,金陵潮落海门空。关书未报三边捷,万里中原一望中。...
- 3
-
游岳麓寺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肆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十一僧寒。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 1
-
九日渡江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 4
-
柯敬仲墨竹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 2
-
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 112
-
医戒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形日就惫。医谓:为瘵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 ...
- 323
-
移树说
予城西旧茔久弗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
- 889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