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避风岩记

张明弼 〔明代〕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骛,左诇右需,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宿三十里外。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车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争跃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而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
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岩壁立路绝,猿徒鼯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腾空蹑虚,不能一到。虽处大江之中,飞帆如织,而终无一人肯一泊其下,以发其奇气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灵之寂寞,伤水伯之孤清,故特牵柅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避风岩在端州北面三十里左右的地方,有人说它与砚坑距离较近,自古以来不曾有过这个地名,我由于在它的下面避风,所以就赠给它这个名字。
我为什么会在那下面避风呢?崇祯己卯年的八月,我出官差到广东官府办事。二十五日把所有的事办完之后,就一个一个地去拜辞广东的一些地方长官。这些大官们,不击三遍鼓、吹三遍唢呐是不开大门的;不打开大门,县令等下级官吏就不敢进去。我东奔西跑,左打听右等待,眼睛看厌了那些衙门差役守卫和仪仗队的红旗红帽,耳朵听厌了那些笳鼓赞唱和公堂吆喝之声,手脚筋骨也疲于那些匍匐进谒、跪拜叩头的事情。整天头晕目眩地坐在车上奔走, 以至于不能找个旅店,好好睡一觉。一共花了六天时间总算是结束了,就又去租了一条船到肇庆府,去拜辞总督大人。总督的地位极为显贵,根本不按官场礼节对待下属,我向他再三叩拜,他只微微点头而已。拜见过总督以后,我立即上船,准备返回杨山去。
九月初三,我们在离府城三十里处的地方过夜,我们迎着大风奋力赶了一程路,偶然遇见一座山岩。这里江水回旋,山峰环抱,风力稍微减弱了一些,我们就把船停在这里休息。到了第二天清早起来一看,只见陡峻的山崖高耸千尺,上头宽阔下面狭窄,形状如同屋檐伸出的一角。抬头往上斜看,就像一层层的屋宇排列在云烟之中,崩裂的山崖前倾后斜,坍塌的岩石矗立突起,好像随时都会坠落下来的样子,使人心里害怕而不敢在这里久留。巨大的风暴一直没有停息,只好整天呆在这山崖下面。仆役搀扶着我,下船登上了岸,来到一处岩石空隙里的草丛中坐下。只听得江上狂怒的波涛声,就像是败下阵来的车马狂奔乱跑。看那江里翻腾的波涛,好像一群群白鹅张开翅膀在江心扑腾。还有那山脚下飞溅的浪花,又像是千百条白鱼争抢着跳上岸来。岸边的石崖奇形怪状,上面一点儿泥土都没有。而紫色的藤蔓缠绕着岩石,岩石缝里生长着几尺高的青草。许多岩石有的躺倒、有的站立,好像青色的狮子奋起迅跑但又不能离开地面,又像是鬃毛张开的猛兽,大风吹得鬃毛直竖,而自己不能停止。
由于我身居江边低洼的地方,眼力不能达到几里之远,而且阴风雾气一齐袭来,就如同处在黑色的帷幕里边。随从的人个个脸色凄惨地对我说:“太阳又快要下山了,我们将怎么办才好?”我笑着对他们说:“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看这里的重峦叠嶂,缭青绕碧,胜过了那府院官署的森严华丽啊!我看这里的崩崖倾石,怒涛惊波,胜过了那些显贵们的面容和腑脏啊!我看这里的青草紫藤,含烟带露,胜过了那些大官们红衣红马的仪仗卫队啊。我看这里的谷响山啸,壑激川鸣,胜过了那高大衙门里的吆喝赞唱啊!我看我们坐卧在草石之上,仰观飞云,俯看深泉,胜过了匍匐跪拜在尊贵大官台阶之下啊!也许是上天看到我出门就折腰屈膝事人,进门就埋头簿册书牍,已经整整有两年了,没有机会抒发我博大刚正的胸怀,所以叫大风大浪把我阻滞在这里,让这座孤岩来满足我纵情探幽寻胜的心意吧!或许是因为这座孤岩立于无路之处,连猿猴鼯鼠都难以在此藏身,如果不是熟习金丹火龙之术的人会腾空踏云,就不能来到这里。因此,它尽管处在大江之滨,江中船只往来如织,却终究没有一个人肯在岩下停泊,从而发现它雄奇的气象,给它起一个名字。上天也哀怜山神的寂寞,伤痛水神的孤凄,所以特意牵引着我坐的船,让我同它结下一天的缘分吧!我年轻时有过这样的志愿,要在水潭里饲养两条龙,在深山中看护一只仙鹤,同身穿羽服、思考玄理的人一道,驾起祥云,登上月宫,下望人间的四海三山,犹如聚积的米堆和萦紫绕的带子。然而,我美好的心愿却被时事所逼夺,以至于堕入庸俗的尘网,往返奔波几千里,徒然充当那为别人服役的差事,纵有才能而不逢时,甘心做地位低下的人。今天见到这里的江水山岩,犹如见到了好朋友,唯恐谆芒、卢敖这些仙人,嘲笑我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而又何必在这座山岩之下愁苦不堪呢?”随从的人听了我这番话都笑了起来,我于是就给这座孤岩起了避风岩这个名字。
山岩顶上有一块巨石,看上去像是一个人站在那儿。有人说它是飞来的一个宝塔顶;有人说可能是有个好奇的人,登上这座山崖的顶巅,就像韩愈登上华山绝顶而不能下来,于是就化成了这块石头。山岩的旁边有两块崩塌下来的岩石,一大一小,刚好能拴住两条船缆。随从的差役程缨说:“在昨天晚上的暴风中,船夫怎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停船靠岸呢?这完全是神灵的指引来保佑您啊!”他们说的这些话虽然都不可相信,我还是一并把它记述下来。
注释
1.端州:治所在今广东高要县,以产砚著称。许:处。
2.砚坑:地名,因采砚而得名。
3.崇祯己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
4.供役粤帷:在广东官府做小官。
5.三鸣鼓吹:明代大官升堂前的一种仪式,即擂三遍鼓,吹三遍唢呐,以示威严。
6.令长:泛指小官吏。
7.东驰西骛:快速地东奔西走。
8.左诇(xiòng)右需:左去探询,右去等待。诇:有所候伺。
9.厌:满,饱。阍(hūn)驺(zōu):守门和随车马的卒役。卤(lǔ)簿(bù):仪仗队。朱帽:红帽子,代指衙门差役。
10.引赞殿喝(hè):引见前唱名与随后的应和。也是古代官衙中的一种引见仪式,以显示官府威严。
11.拜跽(jì):跪拜。跽指长跪不起。以头抢地:叩头着地,古时以此表示虔诚。
12.眩(xuàn)瞀(mào):头昏眼花。
13.店肆:店铺,这里指旅店。
14.买舟:租船。肇:肇庆。
15.制府:总督的尊称。
16.厌贵:极贵。
17.绝:绝灭,指无礼。
18.控拜:投身于地行跪拜礼,表示极虔诚。
19.颔(hàn)之:点点头。
20.朏(fěi):农历初三,月亮刚刚露脸。后即代指初三。
21.引:牵引。步:量词,一步等于五尺。
22.损:减弱。
23.上侈下弇(yǎn):上宽下窄。
24.檐牙:屋檐的突出部分,因形状如牙齿,故名。
25.睨(nì):斜视。
26.层衡:重叠的房屋。
27.倾返:向后倾斜。
28.颓石:坍塌下来的岩石。
29.胥(xū)仆:小吏和仆人。
30.败马:逃走的马。
31.跳沫:溅起的水滴。
32.素鳞:白色的鱼。
33.磔(zhé)磔:破裂的样子,这里形容石崖的不完整。
34.紫茎缠带:紫色的藤条像带子一样缠绕石上。
35.青芜:碧绿的野草丛 。
36.相界:视界,视野。
37.阴氛:阴云愁雾。
38.第:但。
39.缭青纬碧:缠绕着山石的青草碧树。
40.院署:官署衙门。
41.拳跽:蜷伏身子长跪。
42.簿书:簿册文书,这里指做文字工作。
43.探讨:寻访研究。
44.鼯(wú)党:鼯鼠的同类。鼯鼠有膜,善飞。
45.金丹火龙之术:指道家修炼之术。《列仙传》载,陶安公善炼丹,后骑赤龙飞升。蹑虚:足踏天空,指在空中飞行。
46.牵柅(nǐ):牵引挽留。柅,遏止。
47.“养二龙”二句:指学道修仙的行为。
48.羽服思玄之徒:穿着羽毛衣服思想玄妙的人们,指道家信徒。
49.烟驾:云车。
50.聚米萦(yíng)带:形容山水之小。
51.俗网:世俗的罗网,指官场。
52.厮养:干杂事杂活的奴仆。
53.谆芒、卢敖:秦方士,曾劝秦始皇求仙。诋:诋毁,这里指批评。井甃(zhòu)之识:像井底之蛙一样的见识,喻见识短浅,典出《庄于·秋水》。
54.跻(jī):登。
55.昌黎不得下:传说韩愈登华山,至顶峰,见山势险峻,吓得不敢下来。
56.明府:对知县的尊称。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避风岩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但文章的重点并不在记游,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可以说是游记的一种特殊样式。作为一篇游记,此文详细介绍了作者的行踪,极有层次地描写了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作者的感想体会。一开头,作者叙述避风岩的地处和避风岩名称的来历,其次写作者拜谒粤之大吏与肇庆制府时的见闻和自己的心情,再写避风岩的奇险以及自己的感想、阐明自己的心志,最后补写避风岩顶一石、岩侧二崩石的传说。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精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将官场的丑恶污浊以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避风岩的自然景色,神形毕肖地再现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但作者意不止此,他不是纯客观地叙述和描写,而是在叙官场之状、绘奇岩之景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地编织于其中,把记游与说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
文章一开始便以“避风”点出题旨中心,而以“自然之风”与“官场之风”作为全篇主轴,形成对称的结构框架。第二段高度概括达官贵人摆威作势的官场丑态与第三段淋漓尽致地描绘避风岩的奇险之景,两两相对,都是为第四段的议论作铺垫。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在前两段铺垫的基础上,作者以自然景物与官场景物的相似、相近之处为纽带,把双方关联起来一一加以对比:“复嶂重峦,缭青纬碧”,胜过“院署之严丽”;“崩崖倾石,怒涛沸波”,胜过“贵人之颐颊心腑”;“青芜紫茎,怀烟孕露”,胜过“大吏之绛骑彤驺”;“谷响山啸,激壑鸣川”,胜过“高衙之呵殿赞唱”;“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观重泉”,胜过“拳跽伏谒于尊官之阶下”。总之,无论避风岩多么险恶,令从者“惨容”、恐惧,在作者看来,也比官场的污浊气象要好得多。这是因为作者早有超尘出世的心志,只是由于“有才无时”才“甘于下人”,误入官场,他厌于官场的逢迎,“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如羁鸟返林,池鱼归渊,身心俱畅。行文至此,“避风”题旨与作者清高自洁的胸怀得到全面的展现。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于变换笔法来叙事写景,灵活多样的笔触,使文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文章第三段描绘避风岩的景象上。在具体描写中,既有对断崖、颓石的细致状写,也有对怒涛、沸波的精心刻画;既写仰视所见,也写俯瞰之景;既有声又有色,而在“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争跃上岸”,一句中声色并呈,难分彼此;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栗乎不可以久留焉”,以奇险之山势给作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来烘托避风岩的势危境险;“从者皆惨容而相告”一处,也是同样的笔法。正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笔法来叙事写景,才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气势和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明弼到广东出了一次官差,他临别必须“遍谒粤之大吏”并特地去肇庆叩见制府,干事情花了二十五天,而临别去官府打点却费去六七天时间。九月初三夜,作者在乘船返回杨山的途中,遇见大风,一行人便将船停靠在一座山岩下躲避。第二天清晨,作者见到这座山岩的奇貌,遂发感叹,写下这篇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避风岩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明弼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主体部分先写粤帷事毕、拜谒大吏的奔波厌倦,铺陈官场的腐风恶习;继写回程中避风高岩下,叙写断岩崩峦、狂飙恶浪的险象危情。作者将险象环生的自然山水与污浊黑暗的官场风气逐项对比议论,抒发自己胸中那股与其在官场伏跽拜谒、忍气吞声,不如在避风岩下经受崩岩裂石、狂飙恶浪的“浩浩之气”。从而也由此揭示出“避风岩”所避乃“自然之风”和“官场之风”的双重含义。文章逻辑严密,联想自然,气势奔涌,纵横挥洒,前呼后应。
展开阅读全文 ∨
张明弼
张明弼(1584年—1653年),字公亮,明代金坛(今属江苏)人。早年师从曹大章,古文诗赋名重一时。与冒襄等五人义结金兰,为复社重要成员。天启六年(1626年),因作《獝狂国记》,隐指魏忠贤,几乎获祸。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曾任杨山(今广东阳山)、揭阳县令,政绩卓著。秩满被谗,谪为浙江按察司照磨。群议不平,始调台州推官。后擢户部陕西司主事,愤马士英、阮大铖当国,坚辞不赴。著有《兔角诠》《萤芝集》等。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