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唐多令·吴江中秋

汪元量 〔宋代〕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莎草覆盖着长洲。江水拍打着河岸。我在西北的高楼之上,遥望故乡。我已流落异乡十余载,面容憔悴,只能无奈搔首,独对悲秋。
我客居于边塞东端。孤雁能否代我寄书信。回想起当年,只剩下一丝愁绪,身着羽衣对月起舞,谁能陪我共游朋宫。
注释
①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在《太和正音谱》中归入“越调”,亦入“高平调”。该词为双调,全词共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另外也有一些词人在上片第三句加一衬字,列为该词的变格。吴江:河名,在今江苏苏州附近。
②莎草:一种草名。被:满布。覆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长洲:宽广的沙洲。
③故家:指钱塘。
④憔悴:瘦弱委靡的样子。
⑤塞边头:塞上。因燕京地处长城的东端,故云塞边头。
⑥断鸿:失群的孤雁。书:信。寄不(fǒu):寄否,寄不寄。不,通“否”。
⑦羽衣:道土穿的衣服。作者被俘北去后,曾为道士,故云。
⑧广寒:月宫。相传月中有广寒宫。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上阕首二句从眼前景物写起,莎草依旧覆盖着长洲,江水依旧拍打着堤岸,然而却是“庭草无人随意绿”(王胃诗),“人自伤心水自流”(汪元量《忆王孙·汉家宫阙动高秋》),物是人非,举目所见,无不令人生哀。于是词人不禁想起自己在北地十多年的生活。“忆故家,西北高楼”是倒装句,这两句是说,自己当年被留燕地时,日日思念着故乡。以下三句是“忆”的具体化。词人被留十三年,“十载”是取其成数。“十载客窗憔悴损”与其《一剪梅·十年愁眼泪巴巴》中的“十年愁眼泪巴巴”,都是以思念直接导致的结果来反衬思念的强烈。不过后者是用局部的画眼睛的手法来表现词人的思乡之情,本词却是通过对词人自我形象的刻画来抒写其“忆故家”的情怀,形象的完整性显然是它的优点。“十载客窗憔悴损”三句相当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憔悴的面容,无可奈何搔首的姿态,又仿佛听到他面对凄凉的秋天、纷纷的落叶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画眼睛的手法所难于办到的。这几句词,在表现思乡之情上,又有层层推进的特点。
“十载客窗”的生活,又是被驱迁到燕地,已足以教人“憔悴损”了,而“搔短鬓”,看着一丝丝落发,感受到盛年的流逝,思乡的痛苦不禁又加重许多。再加上季节正是令人最容易产生悲伤的秋天,出门所见,惟有一片凄凉而已,怎能不令人肝肠愁绝。更何况“悲秋”而只能独自悲叹,一腔愁思无处可诉,无人能给点点慰藉。词人步步逼近,层层剥落,将自己“忆故家”的心理作了最充分的抒写。这一点没有亲身体会是很难做到的。
下阕从回顾往事再回到现实中来。“人在塞边头”二句,是说自己当年身处燕地,“锦书欲寄鸿难托”(汪元量《忆秦娥·风声恶》),家乡故人,音信隔绝,两不相闻。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记当年、一片闲愁”,似乎词人已将往事淡忘了,其实那一段充满血泪的岁月,他是不会忘却的。只是北上的宋宫人相继凋零,而南方的抵抗力量也很快被剿灭,词人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深感已无力回天。与现在亡国的绝望心理相比,当年犹抱一丝希望的思乡之情,纵使再愁破肝胆,也不过是“一片闲愁”而已。词人在《金人捧露盘·越州越王台》词中也说:“越山云,越江水,越王台。个中景,尽可绯徊……古时事,今时泪,前人喜,今人哀。正醉里、歌管成灰。新愁旧恨,一时分付与潮回。”可见他并非淡忘了往日的痛苦。而是往日的痛苦与眼下的“新愁旧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了。
最后三句从对往事的回想回到现实。汪元量南归时被赐为黄冠师(黄冠即道士),回钱塘后,他身着道袍“往来彭蠡间,风踪云影;倏无宁居,人莫测其去留之迹,遂传以为仙也”(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因此在本词中他以道士自居。对月起舞,正可看出他心情的不平静。南归之后,面对的是“离宫别苑草萋萋”(汪元量《忆王孙·离宫别苑草萋萋》)、“人物萧条市井空”(汪元量《忆王孙·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山河坠”、“家国弃”(汪元量《六州歌头·绿芜城上》)。词人自称“叹人间,今古真儿戏”(《莺啼序・重过金陵》)。他已无意于世事,幻想着飘离尘世,去到那清冷的月宫。然而留燕时是“独悲秋”,此时也依旧不免生出孤独感,芸芸众生,没有人能理解词人的痛苦,与他一道“飘然兴亡得失之外”。从此读者又可看到词人内心痛苦的深重。
李珏《书汪水云诗后》中称汪元量《湖山类稿》“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怨,欷处而悲,甚至痛哭”。其实这些特点也备见于词。词人自称“断肠能赋江南句”(《惜分飞·歌楼别客》)。从这首小令里,读者也不难窥见汪元量诗、词“愁思壹郁,不可复伸,而甚于痛哭”(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汪元量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随幼主北上,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谢太后、王昭仪都已卒于燕地,幼主与全太后也各自出家。三宫零落殆尽,汪元量乃上书元世祖,被赐以黄冠而南归。这首小令题作“吴江中秋”,吴江在今江苏南部,词当作于南归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唐多令·吴江中秋》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思乡之作,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及对故乡的思念。上阕先写眼前景物,再写回忆;下阕从对往事的回想回到现实。词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今日的憔悴,可以见出乡思之深。此词语言平实,手法独特,层层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您可能感兴趣...
  • 唐多令·枫老树流丹

    枫老树留声,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背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2
  • 唐多令·九月留城书怀

    雁阵晓来霜。鸦村夕照黄。满人间、风景凄凉。幸有菊窗堪一醉,争又滞、水云乡。沽酒也三行。邀风与较量。便明朝、吹送归航。趁得老盆新熟信,日日是、我重阳。...

    0
  •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沈香。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采,飏莲子、打鸳鸯。...

    1
  • 唐多令·寒食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5
  • 唐多令·秋暮有感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3
  •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3
  •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6
  •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2
  • 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

    水榭枕官河,朱栏倚粉娥。记早春、栏畔曾过。开着绿纱窗一扇,吹钿笛,是伊么?无语注横波,裙花信手搓。怅年光、一往蹉跎。卖了杏花挑了菜 ...

    813
  • 唐多令·雨夜

    丝雨织红茵,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梨花、深掩重门。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

    90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