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春闺怨

刘令娴 〔南北朝〕
花庭丽景斜,兰牖轻风度。
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鹜。
调瑟本要欢,心愁不成趣。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
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开满鲜花的庭院,夕阳映斜的景物,一阵阵微风送来花香,吹过雕饰美丽的窗户。
在落日的晚照中,重新更换衣装,卷起窗帘,欣赏着一片浓绿的春树。
窗外,黄鹂的叫声从树丛密叶中传来,嬉戏的凤蝶在花丛中飞舞追逐。
弹琴本来是为了娱乐消遣,但由于胸中愁闷而情趣全光。
相会的幸福时刻诚然不是遥远的事情,可是,何日佳期,至今心中无数。
你想知道我什么时间的幽怨最多吗?那就是春日黄昏,闺房深处。
注释:
丽景:美丽的景色。斜:倾斜。由于黄昏夕阳的斜射,物体的影子变斜拉长了。
兰黼:窗子的美称。轻风:微风。度:穿过。
春树:春天的树木。
响:传出的声音。
鹜(wǜ)追逐,追求。
调瑟:弹琴。耍欢:娱乐。
不成趣:内容,旨意表达得不成功。不成,不成功。趣,旨意。
良会:美好的相会。诚:实在,确实。
佳期:原为与佳人相约会;后来凡欢叙之日,通称佳期。
幽怨:潜藏在心中的哀怨。
春闺:青春妙龄女子的闺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闺怨”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这类诗大多是男性诗人代作或拟作的,作为女性直接创作的佳作,历来很少。因而,刘令娴这首诗在诗史上便有其特别的光彩。本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即在处理情与景、人与物的关系上所表现的独特性、非凡性和哲理性。它出色的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和所见之景从相合到相对,最后复归于和谐的对立统一;艺术性地展示了少妇赏春、思夫、闺怨这一段情爱的心路。
诗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庭院春景:花庭、兰牖、丽景、轻风。这是一个风和日丽、清新幽雅的春日。诗人以闺房兰牖为欣赏出发点,由远而近,有静而动,有视觉,亦有感觉。从“轻风度”中,可见少妇欢悦的心境。明快的景与欢悦的情是融洽和谐的。“斜”字除了巧妙地透露出春阳西斜的信息之外,还很自然的使诗中景物与人情处于同一运动状态。这是否暗示着景与情将在下面发生变化呢?“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春阳还在缓缓西下,少妇却早已换上了晚妆,掀开门帘,伫立玉阶,面对春树,急切地等待着远方夫君的归来。景物随着春光的运动自然有所变化,人物的心情随着服饰的更换亦有赏春转至思夫。“春树”,在这里不仅是写实的,而且已成为寄寓思情的载体。少妇殷切的盼望之情,就是从“更新妆”、“对春树”的举止神态中得以自然流露的。后人诗词中借“暮云春树”以写思情的手法,恐怕受到刘令娴此诗的启迪。这两句的重心已有写景转移到写人上,但景已开始淡化,情亦“晴”转“少云”。接下来两句,重心又再度从写人回到写景上,但取景角度已从窗口边切换至门帘外:黄鹂巧舌,宛转动听的声音不断从绿叶从中传出;蝴蝶翩翩,娇小轻盈的体态不时在花间闪现;万物生机盎然,一切赏心悦目。世界多么美好。诗人的心情又“少云”转“晴”,景晴融洽。诗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所感染,暂时中断了思念,情不自禁地移瑟拨弦。意欲欢愉心情。故有“调瑟本要欢”之语。但毕竟心系所爱,愁萦情怀,忘不了外出未归的夫君——伊人何处,何事?以至于曲调凝滞而沉重,终不成乐趣。“心愁不成趣”,点明题旨,突出了诗人对 丈夫的思念。这两句诗的重心,又从写景回到写人,但景与情、人与物却不再是和谐的了、为什么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会引发出愁闷难谴之情呢?当然这与观景时的心理变化有着重要而微妙的关系,但对此,诗人隐而不言,而我们在欣赏时,则必须找回这段失落的信号。其实,在诗人内心感受与身外景观对立的深层次上,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联系、一种过渡。即诗人在调瑟之时,心中曾产生过这样的幻觉:黄鹂声声,互相应答,呼唤着伴侣返巢栖息;彩蝶翩翩,双双对对,追逐异性,殷勤献爱;而现实中的少妇却独守空闺,孤寂冷清。这种鲜明的反差对诗人自然是一种强烈的刺激。于是,触景生情的结果是情景背反。这段心灵历程,诗人用了省略号,但她却 剖析了造成心境相逆的又一原因,不过是自理性出发。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看来,诗人已得知夫君归期的音讯:幸福的团聚即将到来。诚然归期在即,但诗人认为,在今天这个良宵佳期里,恩爱夫妻不能相会,这仍是最痛苦的。古人审美观念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物相合方是人生一大快事。尽管现在良辰、美景同在,但诗人因见不到心上人,而激不起审美情趣,成不了赏心乐事,可见诗人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现实,而非尚属虚无的将来。那诗人的愁怨究竟程度如何呢?“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在古典诗词中,写女性愁怨的佳构,不计其数。它们常以水、以山、以小舟、以柳絮、以春草比喻之。刘令娴则不同凡响地以“深且暮”的“春闺”喻之,归心中情于眼前景,人物内在情愫和外在景物也因而溶为一体,那缕缕幽怨随之化入深深的春闺、沉沉的暮色中,既照应了开头的景物,又振起全诗,捧出了诗人真挚专注的情爱之心。结句看似平淡寻常,实为奇绝巧妙。它易使人调动相近的生活体验,产生类似的接近联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象外之象与象外之义来拓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内涵,增强诗的情趣,大有答而未曾答、不言而言之奇妙,不愧为点睛之句、神来之笔。全诗从景出发,由景生情,情与景接,情随景迁,又与景逆,最后复归于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
展开阅读全文 ∨
刘令娴
刘令娴(约公元525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出生官宦之家,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女,南朝梁代女诗人,文学家刘孝绰第三妹,世称“刘三娘”。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约公元五二五年前后在世,东海徐悱之妻。徐悱,字敬业,是仆射徐勉之子,524年,徐悱死,令娴作《祭夫文》,辞意凄惋,留下“令名士搁笔”的美谈。此文载于《艺文类聚》。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