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帛道猷 〔魏晋〕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间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开此无事迹,以待竦俗宾。
长啸自林际,归此保天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连绵的山峰横贯数千里,高大均树林环绕连河渡。
白云飘过把那远山遮蔽,寒风吹来使那草原荒芜。
山中的茅屋隐没人不见,报晓的雄鸡又把客来呼。
漫步踏入这幽深的小路,随时可见山中遗薪处处。
这才知千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先世之人安度寒暑。
注释
①连峰:连绵不断的山峰。
②修林:高大的树林。带:环绕。平津:平原上河流的渡口。
③翳(yì):掩遮住。
④梗:有刺的草木。荒:田野。榛(zhēn):草木荒芜。
⑤茅茨(cí):茅草顶的屋子。隐不见:隐没而看不见。
⑥闲步:悠闲地散步。践:踏,走过。径:小路。
⑦遗薪:烧剩下的柴火。
⑧始知:刚刚知道。
⑨上皇:传说中远古的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是中国山水诗接近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已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平。
诗中,作者展示的是他一次采药山中所历。他以轻松自然的笔调,缓缓地将读者引入佳境,与之一同览胜,一周体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峻峭奇伟的隐隐青山,绵亘起伏,千里相接:山脚下,平缓的流水安静地卧于高大茂密的林木之中。山光水色悦人心目。如果说“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句只是景观的大略,那么“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则是进了一层的状述;淡云拂掠,山态艨胧;微风起处,野荆摇动。这显然是比较细致的观察得来的。本来还是静态的远景,于此一变而成活泼切近的动景了。若以诗为画,则前二句画的乃大块背景,是主干成分;后两句如局部的点缀,虽不为主,却也着意点染,因作者匠心别具而产生了夺目的效果。两部分互相依托,相互映衬,才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图。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在不断变幻。循着采药的因缘,主人公一步步走入重山深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是一笔虚写。茅草房顶和人的行迹并不在眼前,其载体乃是遥遥的几声鸡鸣。作者从鸡声中觉察到了被山林茂草遮蔽着的山居。以下四句讲述作者转入深山之中,款步林间小道,处处见到被遗弃的柴禾,时时感到隐士幽人往来的气息。至此,全诗淡然收煞。
山峰连绵不断,树林高大幽深,这景象就让人有一种寂静悠远的感觉。云雾遮住了群山,风吹田野荒芜,这更是一种荒凉孤寂的景色。茅草屋隐藏在山中,听不见人的动静,只有一声声鸡叫。林中的小路上,也看不见人影,只有人留下的烧过的柴草。这种环境更是寂静无比的了。
诗中就这样由远山到近林,从山上的小屋到脚下的小路,层层描写,尽情渲染,极力突出一个“静”字,把深山老林中那种与世隔绝的清冷孤寂景色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使人历历在目,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可是,诗中这“静”的景色又有“动”的因素在其中。白云是慢慢“飘过”的,寒风是阵阵“吹来”的。山里有鸡的呜叫,小路上又有人在漫步。这些都是在静中写动,用动景反衬出静物来,目的还是要突出山野的寂静。这样写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更好地表现出一种寂静清远的诗意来。 
这首诗,从思想意义上来诗的前四句,是对美好自然的歌颂。通过“连峰”、“修林”、“云过”、“风至”几句,淡淡的几笔,蕴含着大自然的美丽。通篇浑厚完整,继承了后魏诗歌中“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传统。诗中没有议沦,而“茅茨”、“鸡鸣”两句,却充满着诗情画意。结尾用“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告诉人民,这个世界是多美好的一片净土。不言而喻,表现了对恶浊尘世的厌弃。用平淡自然的风格,表现了艺术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劝人归隐深山的诗,是有其社会背景的。他所处的时代,人才的进退,不以才德为依据,而是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政治极端黑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帛道猷把深山老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成该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是东晋(一作南北朝)和尚帛道猷写的崇道玄言诗。该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广博、深远的感叹。在描写大自然的安宁中反衬世俗的喧嚣,歌颂山居之民古朴恬静的生活。
诗歌采用移步换景的笔法,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写了多层次的景物,其画面疏密有致,经营得当。诗歌写入山采药的见闻,而处处透出诗人闲远自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帛道猷
帛道猷,东晋高僧。生卒年不详,孝武帝时在世。本姓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习儒业,以篇牍著称于时,后于本籍若邪山中出家。先依道生于庐山,道生寂后至临川。继住浙江新昌沃州山禅院,与名僧道壹同时且齐名,刘宋文帝、孝武帝均极尊崇。道猷素性率真淡泊,雅好林泉丘壑,曾经遍游两浙名山胜水,皆有题咏。诗多散佚,人称其诗“有濠上之风”。现存诗一首。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