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上刘长安书

苏辙 〔宋代〕
辙闻之,物之所受于天者异,则其自处必高,自处既高,则必趯然有所不合于世俗。盖猛虎处于深山,向风长鸣,则百兽震恐而不敢出。松柏生于高冈,散柯布叶而草木为之不殖。非吾则尔拒,而尔则不吾抗也。故夫才不同则无朋,而势远绝则失众;才高者身之累也,势异者众之弃也。
昔者伯夷、叔齐已尝试之矣,与其乡人立,以其冠之不正也,舍而去之。夫以其冠之不正也,舍之而去,则天下无乃无可与共处者耶?举天下而无可与共处,则是其势岂可以久也?苟其势不可以久,则吾无乃亦将病之,与其病而后反也,不若其素与之之为善也。伯夷、叔齐惟其往而不反,是以为天下之弃人也。以伯夷之不吾屑而弃伯夷者,是固天下之罪矣。而以吾之洁清而不屑天下,是伯夷亦有过耳。古语有之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何者?惧天下之以吾辩而以辩乘我,以吾巧而以巧困我。故以拙养巧,以讷养辩,此又非独善保身也,亦将以使天下之不吾忌,而其道可长久也。
今夫天下之士,辙已略观之矣:于此有所不足,则于彼有所长;于此有所蔽,则于彼有所见,其势然矣。仄闻执事之风,明俊雄辩,天下无有敌者,而高亮刚果,士之进于前者,莫不振栗而自失;退而仰望才业之辉光,莫不逡巡而自愧。盖天下之士已大服矣,而辙愿执事有以少下之,使天下乐进于前而无恐,而辙亦得进见左右,以听议论之末。幸甚幸甚。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听说,秉受上天的特殊恩赐的事物,他自持会比周围高洁;既因为比别人高,一定会不合乎世俗的标准。猛虎生活在深山中,对着风长啸,百兽吓得不敢出来;松柏长在高岗上,枝叶茂盛,那些低矮的草木却不能繁衍。不是和你是一类的人你就拒绝,但是你却不拒绝我。因此,才情不一样就没有同类,疏远隔绝就会脱离众人。才高累身,势高被众人抛弃。 
从前的伯夷、叔齐已经这样试过了,与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乡下人帽子戴的歪斜,他们便离开。只是因为帽子不正,就转身离开,那么天下还怎么有能和他一起相处的呢?全天下的人都不愿意和他共处,那他的势怎么会长久呢?如果这种势不长久,那么我怎能对这种势孤表示担忧呢?与其等到势孤之后再去改变,不如现在就用一颗平常心与别人相处。伯夷、叔齐最后势孤却没有改变他们自己,所以被天下人所弃。因为伯夷与众人不一样而把伯夷抛弃,是天下人的不对,但是只顾及自己的高洁而不屑与众人为伍却是伯夷的不对。古语说:“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言的人看起来很木讷。”为什么呢?害怕天下人用我的辩才辩倒自己,用自己的机巧来困住自己。所以用笨拙来包容巧智,用木讷来茹涵巧辩。这并不是仅仅的独善其身,也是为了不让天下人妒忌,是长久之道。
如今天下的士人,我已经大概观察了一遍:这方面有所不足,那方面就有所擅长;这方面被遮掩了,另一方面就会彰显,这是必然的。听说您明慧俊逸,词锋不可犯,天下没有能够和您抗衡的。您的高风亮节、刚毅果决,那些想接近您的士人,都会因为与您相比看到自身的缺点而颤抖;那些士人们看到您的高深的才学造诣,都会因为自我惭愧而离开您。天下的士人都很敬重您,我希望您能够礼待别人,使天下士人愿意接近您而不感到害怕,那么我也有机会拜访您,听您议论,那将是多么荣幸啊!
注释:
①趯然:形容超然、高超出俗的样子。趯:古通“跃”。
②散柯布叶:指枝叶茂盛。
③无朋:指没有同类。
④无乃:表委婉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⑤振栗:指颤抖。
⑥逡巡:形容迟疑不敢向前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长安的,刘长安,即刘敞,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据《宋史》本传记载:“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永兴军治所在长安。所以这里称刘敞为刘长安。这封信写于1061年(嘉祐六年),刘敞初任永兴军但是还没有赴任的时候。那个时候,苏辙应制科试,就写了这封信求见。苏辙在信中借助伯夷、叔齐的例子规劝刘敞不要过于特立独行,从而把自己推到一个孤立无友的境地。文章铺排开张,观点鲜明,说理清晰明澈,兼顾情理。
《苏洵苏辙集》前言认为:《上刘长安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能得到刘敞的接引,文章却先说曲高者和必寡,然后说伯夷、叔齐虽志行高洁,然孤立无朋,这也是由于他们自己有过错。接着又引用老子的话,从正面说明持谦守柔可以长久的道理。最后劝诫刘长安俯接天下之士,使天下之士乐于进前而无恐,从而巧妙地透露出希望得到接引的意图。
《苏洵苏辙集》既恭维了对方,又对对方的傲慢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把对方置于不能不接引自己的境地。作者面对学识渊博、名满天下的刘敞,既有少年得志的骄矜,又有对得到对方接引的殷切期盼,艺术技巧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敞的书信。刘敞所知的永兴军治所在长安,因此苏辙尊称其为刘长安。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信求荐见。
《上刘长安书》铺排观点,说理明澈,情理兼顾。历来认为是苏辙优秀作品之一。年轻作者面对早已成名的刘敞,既存少年得志的骄矜,又有希望得到对方接引的期盼,拿捏之间,有较高艺术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
您可能感兴趣...
  •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0
  •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

    694
  • 黄楼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 ...

    892
  • 唐论

    《唐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政论文。该文论述一般历史现象,全文只有“唐太宗”三字及唐,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在短短的篇幅中,言在彼而意在此,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72
  •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其六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7
  • 赋园中所有十首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觜。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纤纤吐须鬣,冉冉随风哆。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劚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淡,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迳。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1
  •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2
  • 东轩记

      这篇散文作者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这年,在苏东坡贬滴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作者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药州(今江西高安县)。当时正遇洪水泛滥,于是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烦乱,于是写下这篇散文抒发心中的郁闷。...

    476
  •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 ...

    100
  • 孟德传

    《孟德传》是一篇传记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专为写真人真事的,是为记录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而写。此文作于何时不详,文中提到张安道知秦州,苏辙与张安道关系密切,并曾为其幕僚,则此事苏辙当得之于张安道。此文后收录于《栾城集》,是其中仅存三篇人物传记之一。...

    60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