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书边事

李昌符 〔唐代〕
朔野烟尘起,天军又举戈。
阴风向晚急,杀气入秋多。
树尽禽栖草,冰坚路在河。
汾阳无继者,羌虏肯先和。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北方边塞上烽烟又起,唐军又拿起了干戈。
阴凉的秋风天晚时刮得更急,战争的气氛入秋后一天比一天多。
树木砍光鸟儿只得在草上栖息,河冰凝固可以在冰上渡河。
像郭子仪那样的良将今无其人,西羌入侵者哪肯先跟你言和。
注释
1.书边事:写去边塞所见到的事。标题又作“塞上行”。
2.天军:尊称皇帝的军队为天军,此指唐军。
3.汾阳:指郭子仪。郭被封为汾阳王。曾单骑入回纥(鹘)营,与其酋长言和,联合击败吐蕃。
4.羌:指西羌。虏:对敌人的蔑称。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首联作者就把读者带入战火纷飞的边地,但见朔方原野上狼烟滚滚,刀枪如林。大唐军队正准备投入厮杀。“又”字,说明了战争的频繁。接着诗人极力渲染了战地气氛的杀:凄厉的北风至晚更加惨烈,到了主兵的秋天杀气更是弥漫天地。颈联和颔联则描绘出战地一片荒芜酷寒的景象。因为这里经过多次战乱所以树木被大量砍伐鸟儿飞来只能栖息在杂草丛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胡地悬冰,边土惨裂,以至河中坚冰成路可以行军。于此战争的艰苦可以想见,战士的艰难不难体会。尾联则写这样的绝境是将帅无能连年无功造成,所以不能早日结束战事,使千万健儿免受冻馁之苦和被杀戮的威胁。汾阳王郭子仪曾领朔方军威镇西北,多次击败异族侵扰。永泰初,回纥和吐蕃联兵入寇,郭子仪说和回纥,大败吐蕃,稳定了西北局势。但是现在再也没有像郭子仪那样有勇有谋的将帅了让异族乖乖来降实现边境和平。
全诗没有对两军作战情况作正面描写,但是战争的严酷却令人感到胆战心惊,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高明的烘托渲染手法,把战争的气氛和后果有声有色地刻画了出来。而诗人的期望、感慨,诗的主题意义,也正由此揭示,尾联不过是水到渠成时轻轻的一点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晚唐西北边境一直不靖吐蕃、党项经常侵扰,朝廷虽发兵进击却连年无功,或者形势反复,为患不断。直至唐末战乱犹存。作者曾亲至边地,目睹战时荒凉景象感慨国运衰微国力空虚,将帅无能写下了这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悲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书边事》是唐代诗人李昌符创作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北方战争四起,颔联写征途所感,颈联写军旅之苦,尾联写造成战士无法归家的原因。诗看似情景分写,实则景中含情,情语即是景语、景语复为情语,二者浑然一条,感情表达真挚,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
李昌符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若梦,(唐诗纪事作嵓梦。此从唐才子传)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有诗名,久不登第。咸通四年,(公元八六三年)忽得一计,乃作婢仆诗五十首,中有云:“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忧;推道那家娘子卧,且教留住待梳头”。又云:“不论秋菊与春花,个筒能瞳空肚茶。无事莫教频入库,每般(或作一名)闲物要些些”。所言皆中婢仆之讳,浃旬之间,京都盛传。是年遂及第...
您可能感兴趣...
  • 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2
  • 远归别墅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216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