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作

谢觉哉 〔近现代〕
百日难已过,百日后如何?
黄浦翻寒浪,洪湖惜逝波。
热血漫天洒,愁云匝地峨。
此心犹耿耿,未惜鬓毛皤。
自注:1932年12月31日,我由洪湖苏区脱险抵上海。计从被俘到脱险恰一百日。终日危坐,作诗自遣,默记于心。到上海录出来,名《百日草》。放在一位朋友家里,找不到了。只记得最后一首,即到黄浦江上岸时作的。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百日的劫难终于过去了,今后的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敌人气势的猖獗,革命受到了暂时的挫折,昔日根据地红火的日子已经暂时成了过去的回忆。
革命者勇于抛头颅、洒热血去争取革命的胜利,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外部强敌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
此时我依然对革命耿耿忠心,鬓发斑白也不感到可惜。
注释
①百日:指谢觉哉在洪湖苏区从被俘到脱险的一百天。
②翻寒浪:以寒冷的波浪来借指当时上海的白色恐怖。
③惜逝波:以逝去的水波来借指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洪湖苏区昔日红火的生活。
④热血:指革命志士的牺牲。
⑤匝(zā)地:环绕大地。峨(é):高耸。
⑥鬓毛皤(pó):鬓发斑白。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首五言律诗,记述了作者从洪湖脱险到上海时的心境,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和党内复杂斗争的严峻形势,抒发了对革命先烈洒血献身的崇敬、对艰辛开创的洪湖根据地失陷的痛惜,尽管当时中国内外反动势力嚣张一时,白色恐怖极端严重,但自己为革命奋斗终生的意志却忠贞不变、矢志不移。
首联明白如话,言简意赅,包蕴了丰富的思想和感受:上句追述洪湖百日蒙难,有许多话可说,作者后来写成了长达5000字的《洪湖蒙难点滴》记述了详情。但在诗里却没有渲染被俘的险厄,也没有描述机智脱险的过程,更没有抒写脱险后的喜悦心情,仅用一个“过”字带住,充分表现作者置生死于度外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深知洪湖被俘脱险的历史已经过去,如何面对当今的现实则对他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写出了“百日后如何?”这一囊括复杂感受的问句,其中有强烈要求继续战斗的急切渴望,也有对当时历史风云变幻革命暂时处于低潮而流露出的几分迷惘和淡淡忧虑。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心境是历史使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同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又进攻上海,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但当时的蒋介石却对日本妥协投降,实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苏区根据地发动多次反革命“围剿”,洪湖革命根据地就是在他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中失陷的。在上海进行反革命的逮捕、屠杀,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血染黄浦江。在共产党内部,王明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他们不顾广大党员的坚决反对,一意孤行,实行冒险主义的各种政策,给苏区和白区工作造成严重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革命事业的前途确实令人忧虑,产生几分迷惘也是不难理解的,说明作者对形势的观察是清醒的,这比一味盲目乐观要深刻得多,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复杂的思绪和心境。
颔联对偶严整,紧承上联,丝丝入扣。先写上海白色恐怖严重,日军铁蹄践踏,国民党血腥屠杀,内外沆瀣一气,冷酷无情,犹如寒浪浊涛翻腾作恶,令人发指。后写周逸群、贺龙开创的洪湖革命根据地,恰似往日的流水,眼巴巴地沦落敌手,让人痛惜。运用两个比喻,将作者愤怒和痛惜的心情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字字传情,情景相生。如果说前四句主要写的是作者对革命现状的深思和忧虑,那么后四句主要是写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抱负和展望。颈联巧妙对偶,字字生情,转的飞动灵活,使全诗再起波澜。两句写出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无数共产党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奏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战斗凯歌。“漫天洒”“匝地峨”极言地域之广阔和气势之宏大,涵着了天地上下,以至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四万万五千万国民,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这两句诗渗透了作者对苦难的人民、危亡的国家的深切隐忧,对无数爱国献身的革命志士的无限崇敬,爱憎互长,愁恨相生,传达了特定环境的特殊感受,感人至极。
结尾两句画龙点睛,与首联互相照应,写尽面对国忧外患、热血愁云,尽管年届50,头发斑白,征途艰险,但对革命忠心耿耿,不变初衷,显示出作者老当益壮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博大胸怀。这首诗语言平易朴拙,既没有浓词丽句,也没有成语典故,感情真挚深切,沉重而不悲哀,昂扬而不虚泛。热烈内含在悲愤之中,爱憎体现于字里行问。加之全诗结构严谨、题旨醒豁,是谢诗中少有的精品佳作。人生和艺术的实践再一次证明:逆境出佳作,愤怒育诗人;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谢觉哉有一条原注加以说明“1932年12月31日,我由洪湖苏区脱险抵上海。计从被俘到脱险恰一百日。终日危坐,作诗自遣,默记于心。到上海录出来,名《百日草》。放在一位朋友家里,找不到了。只记得最后一首,即到黄浦江上岸时作的。”作者于1931年秋天离开上海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湘鄠西中央分局文化部副部长、湘鄂西省委秘书长、党校教务长,同时主编湘鄂西政府机关报《工农日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不但不积极争取收复东北三省,却在1932年6月集结十五万兵力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当地红军主力被迫离开根据地。到九月间,国民党军队又进攻洪湖苏区,谢觉哉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被俘的。后经地下党组织的营救,才于1932年底脱险抵达上海。这首诗就是他安抵上海时的感慨万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作》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既记录了作者被俘脱险的危难和在危难中的行止,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险恶时局,同时又抒写了自己面对残酷现实的志向、心曲,表现了坚贞不屈、生死不渝的节操,以及对前途的乐观信念。该诗语言酣畅,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充满感人的力量,一位老革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敬仰有加。
展开阅读全文 ∨
谢觉哉
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长征四老”之一,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您可能感兴趣...
  • 调寄望江南·忆应蕙兰

    人去也,几度草萋萋。形影已随湖水逝,梦魂不共岭梅归,生死别犹疑。 愁无奈,旧事怕重提,鼓枻菱湖晴荡漾,露营禾垅日清凄,情景尚依稀。...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