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双调·沙子儿摊破清江引

刘伯亨 〔元代〕
可意的金钗,何曾簪云髻。可意的花钿,何曾贴翠眉。可意的纱衣,何曾傍香体。科场去几时,薄情间千里。他闪的我凄凉,我为他憔悴。强步上凉亭,晚风清似水。好景宜多欢会。藕花荡红香,荷叶摇青翠。故人他未来秋到矣。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那金钗人见人爱,几时把我柔黑的发髻绾住。那花钿精美绝伦,几时往我黛眉上贴附。那纱衣修短合度,又几时沾上过我的肌肤。他赴京应试去了多少日子,薄情郎阻隔在千里外的长途。他抛得我凄凉孤独,我憔悴消瘦,全都是为了他的缘故。强移脚步,我登上凉亭凝伫。清凉如水的晚风,一阵阵扑面吹拂。这美景良辰,最适宜两人同赏共度。藕花开放着红葩,香气四布,荷叶摇曳,把一片青翠掀舞。我的良人他还没回来,秋天就先已光顾。
注释
①花钿:妇女贴于鬓、额的金花。
②间:阻隔。
③闪:抛下。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该篇为《朝天乐》的摘调,是原套数的第五支曲(全套共十四支曲),述思妇对远出应试的丈夫的盼念。这是元散曲的常见题材,但本曲自具特色,尤其表现在风调上。
例如起首的六句,使用了三组排比。在每一组中,作者都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美丽:秀发柔黑,黛眉娟娟,玉体生香;作品又用了女子妆饰的三种用品,或为首饰,或为衣服,足以使她锦上添花,收到“可意”的效果。但女子皆弃如敝屣,三处“何曾”,说明她对这一切根本不感兴趣,也就是无心梳理。这就将女子自丈夫远出后相思悲苦的情态细腻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就内容方面考察,再从艺术风调来看,作品将无心梳理的一层意思分作三层表达,三处“可意的”与三处“何曾”相间,一递一顿,扬抑交替,如泣如诉。无论从句法还是韵味上,都有一种民间小曲特有的婉媚。
再如“强步上凉亭”后,以即目所见,铺叙“藕花”、“荷叶”的“好景”,紧接着便着一句“故人他未来秋到矣”。从内容来看,这是在夏季接近尾声时愁人的偶然发现,“秋到矣”与“人未来”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表现了女子在盼念中的惊心感受,语淡而情深;从风调上看,则显得既质朴又旖旎,这也是民歌小曲所特具的一种情味。
正因为作品处处向民间唱曲看齐,所以呈现出与文人刻意造作的全然不同的自然、清丽的风格。原套全篇多见俊语,如“刀尺临逼,正这头裁那头差了活计。针线细密,缝半边忘半边错了见识”(〔农乐歌〕),“怕闪开这秋波,这秋波翠两弯;愁解放这春风,这春风玉一团”(〔动相思〕),“衣有衣,食有食,穿者任意穿,吃者任意吃,爱他人年少双双美,咨嗟人去不归兮”(〔三犯白苎歌〕),等等,真可谓美不胜收。元散曲已临晚期,仍有这般清新之作,不能不叹服民间文学养料的滋补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双调·沙子儿摊破清江引》是元代书会艺人刘伯亨的一首曲。起首的六句,使用了三组排比。三处“何曾”,说明她对这一切根本不感兴趣,也就是无心梳理,将女子自丈夫远出后相思悲苦的情态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三处“可意的”与三处“何曾”相间,一递一顿,扬抑交替,如泣如诉。无论从句法还是韵味上,都有一种民间小曲特有的婉媚。“秋到矣”与“人未来”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表现了女子在盼念中的惊心感受,语淡而情深。全曲风调显得既质朴又旖旎,是民歌小曲所特具的一种情味。
展开阅读全文 ∨
刘伯亨
刘伯亨,一作刘百亭,瞽者,为书会艺人,生平、里籍均不详。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