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的城池还有几个存在?皇上在宋州被拘禁更是不能说了。
朝廷不与南宋结成唇齿相依之势,如今有谁能抵挡蒙古军的入侵而直捣蓟门。
涓涓细水漂浮着凋零的花瓣,匆匆流到了别的山涧;一片阴云满含雨气低沉沉地飘向孤村。
如今白白剩下韩偓的哀伤诗句,留给我这尚有一口气在的阶下囚。
注释
①淮右:指淮西一带,当时为宋金交界处。
②宋州新事:指金哀宗在宋州被官奴囚禁于照碧堂,日夜悲泣。不堪:不能胜任。
③辅车:颊辅和牙车,辅车相依。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谩(màn):通“漫”,不用,不要。吴会(kuài):吴郡、会稽,此处代指南宋。
④蓟(jì)门:遗址在今北京德胜门西北,蒙古军在此建立大都。此处指蒙古。
⑤“细水”两句:为唐朝诗人韩偓《春尽》原句。
⑥韩偓:晚唐诗人,唐昭宗时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因愤恨朱温跋扈,诗多伤时之作。有《韩内翰别集》传世。
⑦累(léi)臣:被拘之臣,阶下囚,诗人自指。
颔联,紧承首联,对金王朝的外交、军事形势的“不堪论”继续进行议论。诗人认为,金宋的关系如“辅车相依”,只有“通吴会”,与南宋联合,共同对付蒙古军,才是立国自保的良策。但是金国的统治者,一意孤行,北拒蒙古,南侵宋朝,结果是腹背受敌,亡国在即。“谩”字则表现了诗人对政事的无可奈何的愤慨。“突骑谁当捣蓟门”是“谁当突骑捣蓟门”的倒装。这里是借指蒙古军攻取洛阳,金守将强伸被杀之事。“谩欲”“谁当”互相对应,把诗人那种国势难挽的无奈,守边乏将的忧虑,表现的非常深沉、凄婉。
颈联,诗意顿转,引用晚唐诗人韩偓《春尽》的原句,绘景状物,抒写诗人对金王朝“落花流水春去也”国运的慨叹。韩偓用“细水”“浮花”“别涧”“断云”“孤村”这些满寓伤感之情的意象,组合成往复低徊,凄恻不已的落寞意境,寄寓了国亡之痛和身世之悲。该诗借用此联,韩诗意境与元好问此时境况,达到了浑涵无迹、妙合无垠。一是景谐。韩诗所绘暮春景色,与元好问羁囚聊城,时值春尽所见之景,融合为一。二是情合。韩偓生当晚唐,朱温跋扈,国势衰微,满腔悲愤,发而为诗,其国亡之痛,身世之悲,已尽寓其中。元好问此时心境与韩促相近,借用此联,抒写自己怀抱,在原诗意境中更注入了自己的感慨,注入了自己的灵魂,情景交融地表现了自己的悲痛。江山易主,国亡在即,连“细水浮花”也归“别涧”而非我所有了;故国有如一个“孤村”,再加上“断云含雨”的不断侵袭,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景凄凉,情悲苦,景情相谐,见出了两代诗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更见出了元好问巧用前人诗句的匠心。
尾联,点出引用诗句出处,揭示全诗“断魂”基调。最后两联,在诗体上也很见特色。
该诗借抒情,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既现实,又深刻,具有诗史的意义。全诗格调低沉郁闷,感情真挚凄切,比之杜甫的沉郁悲凉有更深沉的悲哀。
-
客意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 90
-
四哀诗·李钦叔
赤县神州坐陆沈,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 314
-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五
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复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
- 306
-
野菊
座主闲闲公命作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踈烟。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 ...
- 404
-
赤壁图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 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至今图画见赤壁,仿佛烧虏留遗踪。令人长忆眉山公,载酒夜俯冯夷宫。 事殊兴极忧思集,天澹云闲今古同。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
- 41
-
西园
兴定庚辰八月中作西园老树摇清秋,画船载酒芳华游。登山临水祛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百年此地旃车发,易水迢迢雁行没。梁门回望绣成堆,满 ...
- 388
-
永遇乐·绝壁孤云
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
- 874
-
沁园春·除夕
《沁园春·除夕》是金末元初元好问写的一首词。此词写自己的“贫”和“穷”全用故事,写文学生活则用典抒胸怀,隽语盈篇,可算精明之作。...
- 108
-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 923
-
驱猪行
《驱猪行》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杂言古风。该诗从表面看,是写农民驱赶豪猪的情形,但实际上却另有讽喻,是借题发挥,真实具体、哀恸感人地反映了金、蒙战争之际,人民遭受的租赋徭役之苦。...
- 54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