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 几于尽矣。
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皇祐五年十月日记。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以此文饰天下太平,全国各地有上万人拿着灵芝来朝廷报告。其中的高级官吏,天子便赏赐书籍以示恩宠,嘉奖他们;低级官吏和普通百姓,便赏给金银布帛。当时,迎合世俗、掌握权力的大臣,派人到远方去采摘,尽力搜寻;山区农民、乡间老农攀援山上的树桩,登上高不可测的山崖,下到山涧峡谷深处。崩裂的山峰,断裂的地层,偏僻荒凉遥远隐蔽的地方,人迹罕至之处,往往都搜寻遍了。这样,九州四海所产的灵芝,几乎都被采摘尽了。
到了当今皇上登上帝位,为人谦虚,不以德行自居,从大臣以下不敢再提封禅这件事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凡是奉献吉祥之物来报告的,一律不要接纳。于是一切神异珍奇之物,都被丢弃隐没在蒿莱野菜、树丛杂草之中,如今山区农民、乡下老农不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吉祥物了。由此可知,皇帝一时的喜好或厌恶,能够影响天下形成风气,何况是推行古代圣王的政令与教化呢?
太邱人陈君,学习文章又爱搜寻珍奇之物。灵芝在他的庭院长出来,他能认出这是灵芝。因惋惜灵芝可以献上朝廷但朝廷不接受,于是在他住宅的东边建起一座楼阁,把采摘到的灵芝收藏起来。他喜爱珍奇之物到这样的地步。唉,灵芝本来是一样的,但有的被天子所珍贵,有的被士人所珍贵,而有的却被普通百姓轻视辱没。这难道不是因为时运不同吗?具有道德修养的士人,固然不会将心思用在尊贵卑贱方面,但是最终还有尊贵和卑贱的差别,这同灵芝的遭遇有什么区别呢?这正是我要感叹的原因啊。
皇祐五年十月某日记。
注释
1.芝阁:为收藏灵芝而建的高阁。
2.祥符:宋真宗年号(1008—1016年),全称“大中祥符”。
3.封泰山:登泰山封禅。战国时,一些儒生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以后,各朝封建帝王为宣传天命,往往登泰山封神。真宗祥符元年(1008),亦登泰山封禅。
4.文:文饰,润色。
5.芝:灵芝,一种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瑞草。
6.宠嘉:恩宠和嘉奖。
7.若:与,和。
8.锡:同“赐”。
9.希世:附合世俗。
10.攀缘:攀登。
11.狙杙(yì):像猴子一样攀着小木桩。狙:猕猴;杙:小木桩。
12.九州:本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后泛指全中国。九州之名,见于《尚书·禹贡》。诸书说法不一。
13.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因指中国四周的海疆,后泛指全国各地。
14.盖:大概。
15.几:几乎,接近。
16.今上:当今皇上,指宋仁宗赵祯。
17.谦让:谦虚地自责。
18.不德:不施恩德,引申为不使人感恩戴德。
19.销藏委翳(yì):消失藏匿,埋没隐蔽。
20.蒿(hāo)藜(lí)榛(zhēn)莽(mǎng):野草灌木。
21.太丘:地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太丘镇。
22.售:本指卖出,这里指献纳给朝廷。
23.阁:建造楼阁。
24.掇(duō)取:拾取。
25.芝一也:灵芝作为灵芝,过去和现在是一样的。一:同一,同样。
26.辱:埋没。
27.役(yì)志:让志向受······驱使。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以此文饰天下太平,全国各地有上万人拿着灵芝来朝廷报告。其中的高级官吏,天子便赏赐书籍以示恩宠,嘉奖他们;低级官吏和普通百姓,便赏给金银布帛。当时,迎合世俗、掌握权力的大臣,派人到远方去采摘,尽力搜寻;山区农民、乡间老农攀援山上的树桩,登上高不可测的山崖,下到山涧峡谷深处。崩裂的山峰,断裂的地层,偏僻荒凉遥远隐蔽的地方,人迹罕至之处,往往都搜寻遍了。这样,九州四海所产的灵芝,几乎都被采摘尽了。
到了当今皇上登上帝位,为人谦虚,不以德行自居,从大臣以下不敢再提封禅这件事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凡是奉献吉祥之物来报告的,一律不要接纳。于是一切神异珍奇之物,都被丢弃隐没在蒿莱野菜、树丛杂草之中,如今山区农民、乡下老农不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吉祥物了。由此可知,皇帝一时的喜好或厌恶,能够影响天下形成风气,何况是推行古代圣王的政令与教化呢?
太邱人陈君,学习文章又爱搜寻珍奇之物。灵芝在他的庭院长出来,他能认出这是灵芝。因惋惜灵芝可以献上朝廷但朝廷不接受,于是在他住宅的东边建起一座楼阁,把采摘到的灵芝收藏起来。他喜爱珍奇之物到这样的地步。唉,灵芝本来是一样的,但有的被天子所珍贵,有的被士人所珍贵,而有的却被普通百姓轻视辱没。这难道不是因为时运不同吗?具有道德修养的士人,固然不会将心思用在尊贵卑贱方面,但是最终还有尊贵和卑贱的差别,这同灵芝的遭遇有什么区别呢?这正是我要感叹的原因啊。
皇祐五年十月某日记。
注释
1.芝阁:为收藏灵芝而建的高阁。
2.祥符:宋真宗年号(1008—1016年),全称“大中祥符”。
3.封泰山:登泰山封禅。战国时,一些儒生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以后,各朝封建帝王为宣传天命,往往登泰山封神。真宗祥符元年(1008),亦登泰山封禅。
4.文:文饰,润色。
5.芝:灵芝,一种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瑞草。
6.宠嘉:恩宠和嘉奖。
7.若:与,和。
8.锡:同“赐”。
9.希世:附合世俗。
10.攀缘:攀登。
11.狙杙(yì):像猴子一样攀着小木桩。狙:猕猴;杙:小木桩。
12.九州:本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后泛指全中国。九州之名,见于《尚书·禹贡》。诸书说法不一。
13.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因指中国四周的海疆,后泛指全国各地。
14.盖:大概。
15.几:几乎,接近。
16.今上:当今皇上,指宋仁宗赵祯。
17.谦让:谦虚地自责。
18.不德:不施恩德,引申为不使人感恩戴德。
19.销藏委翳(yì):消失藏匿,埋没隐蔽。
20.蒿(hāo)藜(lí)榛(zhēn)莽(mǎng):野草灌木。
21.太丘:地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太丘镇。
22.售:本指卖出,这里指献纳给朝廷。
23.阁:建造楼阁。
24.掇(duō)取:拾取。
25.芝一也:灵芝作为灵芝,过去和现在是一样的。一:同一,同样。
26.辱:埋没。
27.役(yì)志:让志向受······驱使。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第一段写灵芝被视为祥瑞之物,在天子的重视下,立即显贵的情况。这里既描写了大臣们为受到宠信嘉赏,派人到处穷搜远采之状,也描绘了山农野老攀援绝岩涧壑身遭危险之情,在大臣、山农的两相对照中,使读者看到灵芝给不同的人们带来的悲喜苦乐是绝不相同的,从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二段写仁宗即位后,谨慎谦让,不以封泰山来文饰太平。从此大臣不敢再说封禅祭天地之事。皇上还下诏书说凡是报祥瑞的人都不要接纳。于是像灵芝这样的神奇之物,就隐蔽在野草丛木之中了,此后山农野老也就不再知道灵芝是祥瑞之物。作者在对比叙述之后,议论道:“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可见皇上好恶影响之大。文章通过对比水到渠成地提出:“况于行先王之治哉?”指出皇上对于行先王之治当然会起更大的影响。这一句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议论的中心。
第三段写太丘陈君“芝生于庭”,甚为爱惜,遂建阁于居室东侧, “掇取而藏之”。行文至此,才回应文题“芝阁记”。并且与前二段文字相呼应。随之就此展开议论,说: “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夫,夫岂不以时乎哉”,再一次论到灵芝的或贵或贱与时尚的关系。那也就是说贵与贱是难有客观标准的。故文末写道:“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何以异哉?”提出有道之士,不应驱使自己志向在贵贱之中,也就是在时尚中间升沉起伏;而且最终贵贱的原因区别又是很大的啊。这里,作者从济世出发,希望有道之士能坚守仁人之志。
“芝”是行文的线索,全篇围绕灵芝的贵贱变化而展开议论,生发开来论证出天子对时尚的引导作用,因此应“行先王之治”;有道之士亦应“不役志于贵贱”,与君一起“行先王之治”。文章表现出作者思想深刻的特点,在写法上,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围绕芝草层层生发,又处处转折,时而叙事,时而感慨,属于小品文中的佳作。
第二段写仁宗即位后,谨慎谦让,不以封泰山来文饰太平。从此大臣不敢再说封禅祭天地之事。皇上还下诏书说凡是报祥瑞的人都不要接纳。于是像灵芝这样的神奇之物,就隐蔽在野草丛木之中了,此后山农野老也就不再知道灵芝是祥瑞之物。作者在对比叙述之后,议论道:“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可见皇上好恶影响之大。文章通过对比水到渠成地提出:“况于行先王之治哉?”指出皇上对于行先王之治当然会起更大的影响。这一句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议论的中心。
第三段写太丘陈君“芝生于庭”,甚为爱惜,遂建阁于居室东侧, “掇取而藏之”。行文至此,才回应文题“芝阁记”。并且与前二段文字相呼应。随之就此展开议论,说: “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夫,夫岂不以时乎哉”,再一次论到灵芝的或贵或贱与时尚的关系。那也就是说贵与贱是难有客观标准的。故文末写道:“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何以异哉?”提出有道之士,不应驱使自己志向在贵贱之中,也就是在时尚中间升沉起伏;而且最终贵贱的原因区别又是很大的啊。这里,作者从济世出发,希望有道之士能坚守仁人之志。
“芝”是行文的线索,全篇围绕灵芝的贵贱变化而展开议论,生发开来论证出天子对时尚的引导作用,因此应“行先王之治”;有道之士亦应“不役志于贵贱”,与君一起“行先王之治”。文章表现出作者思想深刻的特点,在写法上,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围绕芝草层层生发,又处处转折,时而叙事,时而感慨,属于小品文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芝阁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于皇祐五年(1053年)所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发表两点感慨:一是回顾真宗、仁宗两朝对待献灵芝的不同态度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感叹推行教化的重大作用,实际是在讽劝天子改革政治,转变世道;二是对比同一灵芝处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遭际变化,感叹士者的进退荣辱取决于时运,实际是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虽是借题发挥,但是叙事生动,感喟深沉,富于情致,善于生发。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答曾子固书
某启:久以疾病不为问,岂胜向往。前书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故语及之。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某但言读 ...
- 693
-
虞美人·虞美人
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楚歌四面起,形势反苍黄。夜闻马嘶晓无迹,蛾眉萧飒如秋霜。汉家离宫三十六,缓歌慢舞凝丝竹。人间举眼尽堪悲,独阴崖结茅屋。美人为黄土,草木皆含愁。红房紫谭处处有,听曲低昂如有求。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昔人墓。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见玉颜空死处。...
- 4
-
忆王孙·梦中作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惆怅武陵人不管。清梦断。亭亭伫立春宵短。...
- 3
-
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 6
-
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 3
-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暮 ...
- 706
-
后元丰行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 ...
- 130
-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 5
-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5
-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 2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