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书刺客传后

王安石 〔宋代〕
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以市信一时可也。予独怪智伯国士豫让,岂顾不用其计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曹沫作为鲁国的将军却丢失了鲁国的土地,又劫持盟主齐桓公要回失地。管仲只是因为不愿在诸候面前背信弃义,才返还鲁国的土地,这还算可以的。我只是奇怪,智伯以国士待豫让,难道反而不用他的计策吗?豫让如果确实是一个国士,却不能预料到韩、魏、赵三家的阴谋,不能挽救智伯的灭亡,仅仅以自己的死来报智伯,这还值得议论吗?他也算不背弃自己的志向了。聂政依附于严遂,荆轲受养于燕太子丹。这两个人在位卑而窘迫时,自贵其身,不轻易地让人知道自己,而是有所等待。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行以等待社会承认赏识,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注释
1.刺客传:即《史记》中的《刺客列传》。
2.曹沫:春秋时鲁人,为庄公将,与齐战,三北,鲁献地于齐以和。齐桓公伐鲁,鲁庄公请成,会于柯。沫以匕首劫桓公,尽反鲁之侵地。将:作为将领。亡:丢失。
3.管仲:春秋齐桓公之相,名夷吾。背:背叛诺言。
4.智伯:即荀瑶,为春秋时晋六卿之一。豫让:晋人。赵、魏、韩灭智氏,让变姓名,谋报仇,累刺赵襄子未成。尝曰:“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后为赵襄子所获,自杀。国士:以国士对待。
5.让:豫让。诚:确实。
6.逆策:预先料到。三晋:春秋末年,韩、魏、赵三卿公晋自立为诸侯,后世因称韩、魏、赵为三晋。
7.校:议论。
8.聂政:战国轵人。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隙,厚结政,使政刺侠累。政以母在不许。母死,为仲于刺杀侠累,遂自杀。售:依附。
9.荆轲:战国时魏人。初燕太子丹,为质于毒。既自秦亡归,怨秦王,欲报之。求得荆轲厚遇之。使荆轲剌秦王。未中,轲被杀。豢(huàn):受养。
10.污隐:谓自污其身以隐。困约:谓困穷贫约。
11.待:等待。
12.挟:挟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史记》中有一篇《刺客列传》,写了一些地位较低乃至市井细民的忠胆义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知己而不惜殒其身。司马迁不仅叙写了其震人肺腑的事迹,而且褒扬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而作者王安石,读了《刺客列传》之后,颇生感慨,他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创作了此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篇短文,只有一百二十四字,但议论风发,恣肆跌宕,充分表达了王安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胆识和鞭辟入里的笔力。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最后有几句话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但是王安石却不敢苟同,提出了疑义,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不能不使读者为之耳目一新了。
除了专诸,王安石逐个评论了其他四人。先评论曹沫。文章单刀直入,首先指出曹沫是“亡人之城”的败军之将。他劫持天下盟主齐桓公之所以得逞,这是由于管仲认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因而使齐桓公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这当然离不开当时的具体条件,也就是说,只能得逞于此时此地,“一时”则可,时时则不可。后来燕太子丹、荆轲又想用这一手,结果荆轲反被赢政所杀,就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秦王赢政绝非齐桓公之伦,即使劫持赢政成功,虎狼之秦,也绝不会遵守什么诺言的。文章对曹沫之为将,先予以否定,而对劫持齐桓公之得手,则着重阐明劫持之所以成功的具体条件,不在于肯定劫持这一手段。其意在贬而不在褒,是很明显的。
对于豫让,先劈头提出质疑,起得突兀,更加发人深思。在司马迁充满感情色彩的叙述中,豫让是一位“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人物。但是王安石却别具慧眼,独怪这位“国士”不运用他的策略。“让诚国士也”,这是欲抑先扬之笔,紧接着折笔回锋,直斥豫让并不能预先为之出谋划策,救智伯之亡,最终只献出了自己无足轻重的生命,这还并不能够得上和人家较量、对抗。这一透辟的分析,就使“国士”这个称号显得黯淡无光了。“独怪”的“怪”,自然怪得有理有据。重抑之后,又继之以轻扬:“其亦不欺其意(《史记》作“不欺其志”)者也”,真是一波三折,极为劲峭。
对于聂政、荆轲则合而论之,与前者笔法迥然不同,显得摇曳多姿。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成功,荆轲刺杀秦王赢政失败,这是不同点;但聂政为严仲子所收买,而荆轲为燕太子丹所豢养,却有相同之处。这“售”“豢”二字,既是相提并论的黏合点,也是着重贬抑的主要依据。重贬之后,又继之以轻扬,接着指出这两人都处在社会地位低下贫困之时,他们能够“自贵其身,不妄愿知,亦日有待焉”。一张一弛之间,笔势由严峻又趋于缓和了。可是,一个“待”字,却在曲波回澜中又激起了更为陡峭的浪头。王安石最后终于堂而皇之地举出“道德”的大纛,这就使司马迁所谓的“名垂后世,岂妄也哉”的结论从根本上摇摇欲坠了。那些怀着道德以待为世所用的人,比那些蓄有阴谋以待为人所用的人 如何,鲜明的对比,真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了。文章紧扣住“待”字,以高屋建瓴之势,囊括了全文,赫然展示了主旨。妙在以反问句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显得理直气壮而不武断,使人不能不为之首肯。如此结尾,真可以称之为笔有扛鼎之力。
王安石是文学家,更是政治家,他具有深刻犀利的分析能力和非同一般的见解。他不赞成以谋杀手段解决政治问题,认为真正的“国士”应该是有道德、有经邦济世才略的人。这一认识,至今依然闪耀着理智的火花。王安石对战国时代养士之风,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见《读孟尝君传》),这与他写这篇短文的思想基础是完全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
您可能感兴趣...
  • 答曾子固书

      某启:久以疾病不为问,岂胜向往。前书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故语及之。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某但言读 ...

    690
  • 虞美人·虞美人

    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楚歌四面起,形势反苍黄。夜闻马嘶晓无迹,蛾眉萧飒如秋霜。汉家离宫三十六,缓歌慢舞凝丝竹。人间举眼尽堪悲,独阴崖结茅屋。美人为黄土,草木皆含愁。红房紫谭处处有,听曲低昂如有求。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昔人墓。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见玉颜空死处。...

    1
  • 忆王孙·梦中作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惆怅武陵人不管。清梦断。亭亭伫立春宵短。...

    0
  • 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2
  • 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0
  •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暮 ...

    703
  • 后元丰行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 ...

    126
  •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2
  •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
  •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