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拱辰序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对这件事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注释
1.传神写照者:绘人物画像的人。
2.林泽之:林用中。字择之,福建古田人,朱熹门人。著有《草堂集》。
3.游诚之:游九言。字诚之,福建建阳人,朱熹门人张栻的弟子。著有《默斋遗稿》。
4.今岁:今年,指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5.惠然:随顺的样子。
6.昭武:三国时所设县,晋文帝时避司马昭该我邵武(今属福建)。
7.天致:天然的情趣意态。
8.“宛然”二句:都是朴野的情态。
9.雁荡:山名,北雁荡山在今浙江乐清县东北,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山川优美,为著名风景名胜之一。
10.龙湫:北雁荡山顶有大水池,名龙湫。
11.玉霄:山峰名,为桐柏山九峰之一,在今浙江天台西北,重峦叠嶂,松竹苍翠。
12.蓬莱:古代传说渤海中三神山之一。
13.麻源:地名,在江西南城西,循溪而入,多茂竹修林,土地肥沃。
14.玉笥:山名,在今湖南湘阴东北,道教所称的“福地”之一。
15.祝融:山峰名,在今湖南衡山县,是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湘水环绕山下。
16.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北连长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17.九江:注入洞庭湖的沅、湘等水为九江。
18.庐阜:即庐山。
19.虎溪:庐山上的溪水名,在庐山东林寺前。
20.陶翁:指陶渊明。
21.庚子:淳熙元年九月十六日。
22.晦翁: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亦其别号。
第二节意脉上相承第一节,运用具体事例加以坐实,借用论说文的笔法可称之为先提出论点,然后用事实加以论证,第二节一开始行文亦有转折,“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招之不至”恐非一般的搭架子,而是风骨显示。但紧接的第二句,情形判然不同,”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由昂然不至到惠然而至是一大转折,于转折中见出郭拱辰之为人、品性、气骨。由此,“招之不至”和“惠然来白”构成了郭拱辰之全人。下面的实写是对第一节虚写的补充和印证。这是在“士夫数人欲观其能”的实际验证中提现的,进一步描述了郭氏画技精湛。“或一写而肖”、“或稍损益”,分述两类作画情形。”稍稍“一词用得极见分寸感,较之“一写而肖”只是略逊一筹而已。但是,一挥而就也罢,稍作修饰也罢,均“卒无不似”,最终的结果则一,没有不逼肖原型的。不仅得其形似,更重要的是“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即得其神似。这便以具体实例显示了郭氏画技之高超。接着,文章再具体化,由“士夫数人”及于“予”之一人,以自己的经历设身说法。“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两句前后恰成抑扬,而抑中且含扬意,句有转折,文有波澜。虽然“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不尽须眉毕肖,但拿来给陌生人一看,奇迹般的效应便发生了:只闻朱熹其名而末见其人的人们,立刻就能通过画像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其为余也”,这是对郭氏画技的最高肯定。逸笔草草,得其神韵,乃画工之最高境界。这便回应了第一再的虚写文字,给以实体化。“有可笑者”是故施抑笔,“知其为余也”,转入扬笔,抑扬便生文章波澜。而前一句貌为抑而实为扬。画像宛然似麋鹿之姿,不为形似,但传其”林野之性”,其神不符形而符其最本质之特征,则为扬,虚以抑之,实则扬之,文笔摇曳生姿。第二节之于第一节是文意的具体化,作者一路曲折行文,使人疑是画论或画工赞。作者还未露出真意,真意在下文。
第三节一开始与第一、二节文意出现断裂,与郭氏画技了不相属,劈头写出自己即将开始的游踪,转入游览规划的陈述。凭空而来的文句,又造成一大转折二。一个长句‘游”、”窥’、“登”、‘望’、“历”、“经”、”据”、“临”,“出”、’上”,‘入”、‘访”等十多个动词蝉联而下,一气如注,甚有气韵,而这些动词无一反复雷同,无不熨贴于他游览的方式和和特点。“以望蓬莱”,见其胸次之远:“以临洞庭风涛之壮”,见其襟怀之阔。登则“据祝融之绝顶”,游则览江湖之胜,可谓豪宕;文笔流走,却至“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实现他的隐逸企望,文意陡落,出现一大顿挫。凡此多折,意愈转愈深。他的游览还含有寻访隐士的意图,“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余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能够寻访到他人所无法见到的隐士,这是有幸:但郭拱辰“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余游矣”,这是不幸。虽然不能从游有一定原因,但终是憾事.“矣”宇已露微叹,跟后“余于是有遗恨焉”,遂直接表现出自己的遗憾情绪。所谓“于是”,即指有幸与不幸,是从这对矛盾中引发出来的。“世人所不得见,而余幸将见之”,此处“而”是一转折,意在突出有幸;随后”而郭君以岁晚思亲”,又一转折,意在突出不幸。措词虽委婉,但情绪有波澜。然“遗恨”的最终原因,却是因为郭拱辰画技高超,意思是说,如此神乎技艺的画家却不能一同去图隐君子其形以归,这是何等遗憾。在此处大转折中,文章第一、二段虚叙实写郭拱辰画技的文字全部汇拢过来,为“遗恨”下了注脚。越是显示郭氏技艺高明,越是突出“遗恨”的深沉,一、二两节从外围写来,至此才入内核;从一、二两节的叙述现象看,似为一篇郭氏画技赞,但到此处,一经点明,主旨立刻显豁,前文所述均为此处生旨张本,遂得形散神不散之古文章法,匠心独运,肌理细密。文中数作转折,或小转或大转,隐隐跃跃,曲折回环,转折处不露痕印,于篇末点题,使人回思全文,深味章法之奇崛和老到。因此,“因其告行,书以为赠”,就蕴含着赠序者的内心情绪。
-
水口行舟二首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 4
-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湘君谢遗褋 ...
- 629
-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 ...
- 768
-
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 732
-
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 ...
- 113
-
熟读精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 ...
- 925
-
鹧鸪天·江槛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 0
-
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 0
-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东渚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咏归桥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船斋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丽泽堂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书楼君家一编书 ...
- 0
-
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 2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