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剡民饥

戴表元 〔宋代〕
剡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
劚萁所得不满掬,皮肤皴裂十指秃。
皮皴指秃不敢辞,阿翁三日不供糜。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却得家人请官米。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剡县的百姓饥荒,山前山后到处挖掘蕨茎充饥。
挖蕨茎所得都不满掬,皮肤却因用力挖刨而破裂,甚至十指的指甲都秃了。
即使如此,还是不敢因辛劳而放弃,因为家中老父已经三天没有东西可吃了。
不如离家去做官船纤夫,虽然既苦且险,却可以用冒险的代价换来官家之粮。
注释
1.剡(shàn):古县名,汉置剡县,宋改嵊县,在今浙江嵊县南。
2.蕨萁:蕨茎。蕨,一种羊齿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茎含淀粉,亦可食。萁,茎。
3.劚(zhú):本为农具,此处用作动词刨、挖之意。
4.皴(cūn):原指皮肤受冻裂开,此处指用力挖刨而破裂。
5.糜:粥。
6.挽船士:为官府服役的纤夫。
7.官米:官府供给的粮食。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诗大约是作者于“大德丙午(1306年),归自信州”(《剡源集·自序》)途经剡溪、关岭山一带时所作,反映了当时浙江剡县大灾造成饥荒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诗内容如诗题所言,描绘了一幅剡地百姓寻蕨萁、聊以充饥的灾荒图。
前两句系因果关系,因“剡民饥”才引出下句“山前山后寻蕨萁”。三四句写承前而来,写剡民的状况,不仅“劚萁所得不满掬”,而且弄得“皮肤皱裂十指秃”,此二句一则说明蕨萁之少,人之多;二则说明“劚”萁之难。人多其少,“劚”之又难,自然所得无几。五六句写剡民之无奈处境,即使如此者也“不敢辞”,因为家中“阿翁”没有东西可吃;末二句写由于蕨萁难予充饥,则者决定抛家去作挽船士。“不如”二字承上启下,有骤转之意,又有铤而走险不得不为的无可奈何之感。
此诗揭示出宋元易代之际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不管是盛世还是衰世,总有地方发生灾荒;发生灾荒,遭殃的总是穷苦百姓。反映民生疾苦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所以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可观的同情百姓的作品,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落魄穷儒的诗集中,都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这类诗。写人民疾苦的古诗,一般有个模式,即渐渐推进,层层深人,直到把主人公逼入极不堪地步为止。戴表元这首诗也是如此。诗先写饥,次写挖蕨萁充饥,然后说蕨萁也挖不到,老父已三天未食,只好离家去服劳役,混官粮。全诗曲律借鉴乐府民歌变化而来,以质朴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伤心的场面,不加议论而主题自现,描写生动细致,使人如直见其人、直闻其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戴表元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剡源榆林(今属浙江班溪镇榆林村)人。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论诗主张宗唐得古,诗风清深雅洁,类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著有《剡源集》
您可能感兴趣...
  • 苕溪

    《苕溪》是元初诗人戴表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六月的苕溪就像若耶溪一样的美丽;颔联和颈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苕溪一带清新隽秀的自然景物;尾联两句则是感慨“不厌桑麻”,抒发了诗人厌恶世俗、热爱自然的情趣。全诗语言清新质朴,意境清远壮阔,极具魅力。...

    0
  • 林贵父投老谒铨有赠

    天寒道路长,行子难为容。况复迫衰暮,视近步憧憧。干世悔古学,费时惭惰农。谁知冻雪巷,忽视戟髯翁。袖有排闼书,谈如发硎锋。听之不能竭,浩气生奇胸。从来庠序师,专以处龙锺。才高得教诱,禄林尚遭逢。此职今不少,有求岂难从。去去善自爱,春禽语晴墉。...

    1
  • 赋意未畅复拾前韵之余者作广坐隐辞

    我作坐隐辞,客来问我坐隐方。开门进客还复坐,为客历落言其详。隐朝市,我不能冲尘冒暑走遑遑。隐江湖,我不能披蓑戴笠操舟航。隐山林,山林白书行虎狼。隐田里,田里赤立无资粮。穷观六合内,投隐几无乡。是以古来人,失路多猖狂。或隐伶官侠客,或隐药肆僧房。或为君平隐卖卜,或称陶朱隐行商。虽能逃世网,於事未为良。...

    1
  • 春夜喜陈汝晦见过

    乃翁治狱多阴德,之子论文有古风。尊俎祗容吾党共,衣冠能得几家同。书林有业何妨隐,徭籍无名莫怨穷。百岁相期今夕意,赖君咳唾起诸童。...

    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