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碧梧上零幂团团,满天秋色无边,点点砧声不断,引来愁思漫漫。
北国风俗还有古时的淳朴,无数南渡的衣冠,已无法比肩当年。
秋风中苜蓿一片,总养育大宛的骏马;一声声琵琶幽怨,昭君泣涕涟涟。
人生转瞬之间已成历史,何必等到将来再觉得惘然。
注释
1.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2.碧梧:绿色的梧桐树.
4.南渡衣冠:指避战乱而南下的。
4.苜蓿(mù xu):野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宛腰褭(niǎo):指来自大宛国的骏马,即“汗血宝马”。褭,系马的带子。
5.汉婵娟:指西汉的王昭君,据传说昭君因得罪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汉朝廷许配匈奴单于,远嫁阴山脚下。
碧梧上零幂团团,满天秋色无边,点点砧声不断,引来愁思漫漫。
北国风俗还有古时的淳朴,无数南渡的衣冠,已无法比肩当年。
秋风中苜蓿一片,总养育大宛的骏马;一声声琵琶幽怨,昭君泣涕涟涟。
人生转瞬之间已成历史,何必等到将来再觉得惘然。
注释
1.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2.碧梧:绿色的梧桐树.
4.南渡衣冠:指避战乱而南下的。
4.苜蓿(mù xu):野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宛腰褭(niǎo):指来自大宛国的骏马,即“汗血宝马”。褭,系马的带子。
5.汉婵娟:指西汉的王昭君,据传说昭君因得罪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汉朝廷许配匈奴单于,远嫁阴山脚下。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诗首联中的“露下碧梧秋满天”一句点明了时令、环境。满天秋意正浓,梧桐树那宽厚、碧绿的叶子上承接着点点金露。在古人的情感、意识中秋,是多思的季节,而且是引发人们愁思忧虑的季节,“秋满天”更见到秋意的浓重了。“露下碧梧”说明正是凌晨之时,露水方重。“砧声不断思绵绵”正面写诗人无限的思绪,诗人平日里积于胸中的千种万种感慨,在砧声的拔动下,一齐进发出来。“砧声不断”,一则不是一处、两处的砧声,而是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捣衣声中;二则这“砧声”是彻夜未断,秋季来临,正是赶制御寒衣物之时。砧声不断诗人思绪亦绵绵不断。“砧声”似乎是一种挑拨,一种逗引,引出他的无限思绪。
以下三联是诗人的所思所想。颔联“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这是直承捣衣之声而产发的联想。“北来”当指自北疆而来的女真人元朝的统治者。元人较之中原汉民族,要落后得多,他们的风俗依然保持着古风、古韵。“南渡”,当指偏安江南的南宋,偏居一隅的南宋国势上显然不比以前,国力衰微,使达官贵人不再能如从前那样奢华无度,普通人的生活也不及从前了。“南渡衣冠不及前”实在是一种悲哀的叹息,是对国家衰败的清醒意识,又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一北一南,一元一宋一是“犹存古”、一是“不及前”这两个都与诗人的生命发生着联系的朝代被并列在一起,确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颈联“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又是触景生情,抒写哀思。“苜蓿”“宛”这都带着异地、异族的意味,使人意识到为外族统治的屈辱地位。而且王昭君一向被描绘成受同情、怜悯的对象,她身居异地,生活于异族之中的凄悲命运,引得文人为之悲叹。诗人在这里强调“泣”正渲染昭君命运的悲惨、凄苦。而作者这又是自喻、自指。身为异族统治之下,这样的生活正与当年的王昭君相同。
尾联“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民族的自尊感使诗人内心生发起强烈的屈辱之感,但他又无法摆脱这种地位,无力改变这种局势,只有近于虚无的叹息。这是对人生失望的一种自嘲,是缓和他深重的哀愁的唯一方法,以人生的短暂来抵御悲苦的情绪,更见得其内心深处的痛楚不堪。
这首七律深沉、含蓄,而所抒发的情绪又明确、强烈。作品由写景开始,由景触发思绪,再转入抒情,自然流畅,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以下三联是诗人的所思所想。颔联“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这是直承捣衣之声而产发的联想。“北来”当指自北疆而来的女真人元朝的统治者。元人较之中原汉民族,要落后得多,他们的风俗依然保持着古风、古韵。“南渡”,当指偏安江南的南宋,偏居一隅的南宋国势上显然不比以前,国力衰微,使达官贵人不再能如从前那样奢华无度,普通人的生活也不及从前了。“南渡衣冠不及前”实在是一种悲哀的叹息,是对国家衰败的清醒意识,又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一北一南,一元一宋一是“犹存古”、一是“不及前”这两个都与诗人的生命发生着联系的朝代被并列在一起,确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颈联“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又是触景生情,抒写哀思。“苜蓿”“宛”这都带着异地、异族的意味,使人意识到为外族统治的屈辱地位。而且王昭君一向被描绘成受同情、怜悯的对象,她身居异地,生活于异族之中的凄悲命运,引得文人为之悲叹。诗人在这里强调“泣”正渲染昭君命运的悲惨、凄苦。而作者这又是自喻、自指。身为异族统治之下,这样的生活正与当年的王昭君相同。
尾联“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民族的自尊感使诗人内心生发起强烈的屈辱之感,但他又无法摆脱这种地位,无力改变这种局势,只有近于虚无的叹息。这是对人生失望的一种自嘲,是缓和他深重的哀愁的唯一方法,以人生的短暂来抵御悲苦的情绪,更见得其内心深处的痛楚不堪。
这首七律深沉、含蓄,而所抒发的情绪又明确、强烈。作品由写景开始,由景触发思绪,再转入抒情,自然流畅,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赵孟頫作为宋王朝宗室,在异族统治的元代又出仕任高官,成为元朝廷的显赫人物。这一举动为时人、后人所鄙视,“失节”的罪名无情地加在赵孟頫头上。其实,赵孟頫本人内心也不平静,悔恨、自责的情绪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尤其到了晚年,这种情绪越来越强烈,平日的所见所闻,都能触发他思念旧国的思想感情。此诗即是诗人晚年所作,写其听到捣衣声产生的复杂的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闻捣衣》是元代书法家、文学家赵孟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捣衣引出诗人的无限思绪,同时点明了时令、环境;颔联承捣衣之声而来,借捣衣风俗在南北方的不同,抒发了自己面对历史的变化而怅然若失、伤感身世的情感;颈联中诗人以王昭君自喻,亦为自身凄悲命运感慨,抒写哀思;尾联写诗人以人生的短暂来抵御悲苦的情绪,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痛楚不堪。全诗写得深沉、含蓄,但其情绪又明确、强烈,由写景开始,触发思绪,再转入抒情,自然流畅,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后庭花·清溪一叶舟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 769
-
绝句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 549
-
虞美人·浙江舟中作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 705
-
蝶恋花·侬是江南游冶子
侬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扶上兰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吹 ...
- 865
-
溪上
溪上东风吹柳花,溪头春水净无沙。白鸥自信无机事,玄鸟犹知有岁华。锦缆牙樯非昨梦,凤笙龙管是谁家?令人苦忆东陵子,拟问田园学种瓜。...
- 89
-
渔父词二首
仲姬题云: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其一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 ...
- 112
-
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 2
-
东城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 2
-
寿春堂记
延佑乙卯,嘉平之月,东里翁卜居郑乡里之溪西。平畴在其前,望极不得徼;湖山在其后,若有若无,隐隐可见。二溪双流在其左右,若抱珥然 ...
- 779
-
早春
《早春》是元代诗人赵孟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中间两联意象清新,色彩鲜明,诗中有画,与作者乃画家密切相关。其中动词运用亦颇生动新颖。但尾联“愁绝”一词又表明作者心绪不佳,这与首联之“无赖”正相呼应,盖早春之景仍无法消释诗人心中的郁闷愁苦也。全诗语言淡雅清婉,有陶、盂之风。...
- 281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