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六韬·文韬·上贤

佚名 〔先秦〕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鄣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 ,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时,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奇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 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王曰:“善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王使用的人,何种人应居上,何种人应居下,何种人可以使用,何种人应除去,何种事应严禁,何种事应制止?”太公回答说:“贤明的人应居上位,不肖的人应处在下位,取用诚恳守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停止奢侈的挥霍。所以君王应注意‘六种坏事’、‘七种坏人’。”
文王说:“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太公回答说:“所说的六种坏事有:一是臣下有大规模营建宫室亭池台榭,专供游玩观赏舞乐的,就损害了君王的德行;二是百姓有不务农种桑,游手好闲,多次违法,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损害了君王的教化;三是臣下有交结朋党,阻碍贤智人才任用,有意遮挡君王了解下情的,就损害了君王的权力;四是士民有自负清高,抗志不屈并成为气候,外则与诸侯私下来往,不尊重他的君主的,就损害了君王的威信;五是臣下有轻视人君所任命的爵位,看不起他的职务,不愿意为君王排忧解难的,就损害了臣下的功劳;六是强宗大族侵夺欺凌贫弱,就损害了民众的事业。
“至于所谓七种坏人有:一是无智略权谋的人以重赏爵位为目的恃勇逞强,轻视战略战术的运用侥幸取胜而立功,君王千万不要用这种人做将领;二是徒有虚名而无实际才能,说话言辞互相矛盾,掩盖他人的善事,宣扬他人的坏处,专门投机取巧,君王一定要谨慎不要让这种人参与计谋;三是外表朴素,衣服简单,开口说无意于功名,而实际上追逐功名,闭口说没有欲求而实际上追求实利,这是虚伪的人,君王要小心不要与这种人接近;四是穿戴奇装异服,说话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夸夸其谈显示自己博学多才,不得志时躲在一边诽谤现实,这是奸诈的人,君王不要轻易宠信这种人;五是谗媚逢迎,只贪图苟且求得官职,鲁莽急躁,贪图立功,为了小利盲目轻动,不顾全大局,用浮夸的言辞取悦人主,这种人,君王要注意识别,不能轻易委任;六是专门从事雕文刻镂,用豪华的装饰品修饰建筑物,导致伤害农耕的,君王必须对此加以禁止;七是用虚假的丹方、诡异的邪术,以及用巫蛊左道,不吉利的符咒,去迷惑善良的民众,君王必须加以禁止。
“所以民众不能尽力为国家服务的,就不是我国的国民;士民不能诚恳守信为国家服务的,就不是我国的士民。臣僚不能中肯地提意见,就不是我国的臣僚;官吏不能公正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我国的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天下秩序,使人君安宁,群臣名副其实,赏罚严明,万民安乐,就不是我国的宰相。做人君的方法,应像神龙的头,高高昂起,看得很远,又能看得很深,做到洞幽察微,显露出庄严威仪的外表,让人感到畏惧,隐藏喜怒哀乐的感情,让人无法猜测;应像高高的天空,使人无法达到顶点;像无底的深渊,使人无法前去测量。所以,作为人君,如果在应谴责之时而不谴责,那么奸邪佞臣就会蠢蠢欲动;对于应杀的人而不杀,更大的祸害就会发生;对于应当讨伐的国家不去讨伐,那么敌国就会强盛到无法控制。”文王说:“你的话很好。”
注释:
(1)贼:伤害,损害。
(2)②倡:古代表演音乐歌舞的人。
(3)任气:放任,意气用事。游侠:侠士,亦常常被认为以武乱法者。
(4)④犯历:触犯,侵犯。
(5)朋党:结党,相互勾结,为了某种私利而集结在一起的人。
(6)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7)谗佞:巧言谄媚进谗言的人。
(8)禄秩:官吏的薪俸。
(9)伪方奇技:骗人的方术,狡诈的技艺。方技为古代星、卜、医、相之类的总称。
(10)巫蛊:用巫术毒害人。左道:不正之道。
(11)幻惑良民:蛊惑善良的人民。
(12)止:阻止。
(13)调和阴阳:调和万物之理。
(14)怒:谴责。
(15)大贼:祸乱国家的人。
(16)兵势:用兵,打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控制无才无德的人,提倡诚信,反对虚伪,消除暴乱,禁止奢侈。即: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展开阅读全文 ∨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您可能感兴趣...
  • 六韬·武韬·文启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543
  • 六韬·文韬·六守

    六守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这六条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733
  • 六韬·龙韬·立将

    立将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242
  • 六韬·龙韬·王翼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704
  • 六韬·龙韬·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 ...

    199
  • 六韬·文韬·文师

    《六韬·文韬·文师》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425
  • 六韬·文韬·明传

    明传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902
  • 六韬·武韬·三疑

    《六韬·武韬·三疑》是《六韬》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272
  • 六韬·文韬·大礼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350
  • 六韬·虎韬·军略

    军略篇论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带作战时必须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首先强调了“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接着,分别论述了攻城围邑、行军宿营、越过沟堑、渡过江河等等所应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最后指出:“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即只要器械准备周全,训练精熟,就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469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