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六韬·武韬·文启

佚名 〔先秦〕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 ,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 ,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吉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圣人应坚持何种原则,才能治理天下?”太公回答说:“不必要忧虑,也不必要节制,万物自然各得其所;不必要节制,也不必要忧虑,万物自然生长繁荣。实行政令,要让人不知不觉受到教化;时间推移,要让人感觉不到变化。圣人能做到这一点,万物自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这样周而复始,就不会穷尽。这种优游自如,反复追求。如果已经追求到了,就必须秘密地隐藏在心中。既然隐藏在心中,就不能不在治理国家中实行;既然已经实行,自己一定不要宣扬。天地不自我宣扬,而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不自我宣扬,而名誉四处传颂。
“古时候的圣人,将人聚集到一起成为家,将家聚集到一起成为国,将国聚集到一起成为天下,分封贤德的人,作为万国的诸侯,这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对于各个诸侯国,依循它们原来的政治教化,顺从它们原有的风俗,让民众行为不正当的部分改正过来,改变不好的习气。这样,虽然各个国家的风俗不一致,但使人都各得其所,民众都爱戴人君,这可以叫做天下太平。唉!古时的圣人致力于清静,古时的贤人致力于公正,愚蠢的人不能公正,只好与人争夺。居于上位的人,过于劳神便刑罚繁多,刑罚繁多民心便忧惧,民心忧惧百姓便流离失所。上下不能安生,几代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国家政令不正确导致的。天下百姓的向背如同流水一样,阻碍它就停止不前,打开闸门它便汩汩而流,静澄它就清澈洁净。呜呼!人心的向背,真是妙不可言。唯有圣人见到它的开始,就能知道它的结局。”
文王又问:“圣人想要使天下太平无事,有什么良策吗?”太公回答说:“天有经常不变的运行轨道,春生夏长,秋成冬藏;百姓有不变的生活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息。人君能和百姓共同遵守休养生息的规律,天下自然平安无事。圣人依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形成治理国家的方法,其次,用教化形成风俗。百姓在下面受到教化,而服从人君的政令,所以上天没有什么作为,却能万物生长,没有给予百姓什么,百姓却都自然富足。这是圣人的仁德啊!”文王说:“你的话正和我想的一致,我当早晚铭记在心,作为治国的根本制度。”
注释:
(1)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2)何忧何啬: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制止什么,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啬:阻塞、制止。
(3)遒:强劲、坚固,此处指繁荣滋长。
(4)优之游之: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5)彰:彰显。
(6)曲:不公正、邪僻。
(7)变于形容:移风易俗的意思。变:改变。形容:指旧的不好的习气。
(8)通:即“同”。
(9)大失:最大的失误。
(10)障:阻碍。
(11)启:打开,开启。
(12)常形: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时变化的经常性现象。
(13)常生: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生计活动。
(14)夙夜:早晚。
(15)常:常法,常则,也指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本篇阐明了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行,莫知其移。”只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久安。其次对民众要实行教化,进行“群曲化直”的工作。为此要注意,正人先正己,“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强调因势利导,通过教化使人心归顺,“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同时应节省刑罚。这样,“民化而从政”、“无为而成事”,就会出现“各乐其所,人爱其上”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您可能感兴趣...
  • 六韬·文韬·上贤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796
  • 六韬·文韬·六守

    六守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这六条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733
  • 六韬·龙韬·立将

    立将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242
  • 六韬·龙韬·王翼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704
  • 六韬·龙韬·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 ...

    199
  • 六韬·文韬·文师

    《六韬·文韬·文师》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425
  • 六韬·文韬·明传

    明传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902
  • 六韬·武韬·三疑

    《六韬·武韬·三疑》是《六韬》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272
  • 六韬·文韬·大礼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350
  • 六韬·虎韬·军略

    军略篇论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带作战时必须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首先强调了“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接着,分别论述了攻城围邑、行军宿营、越过沟堑、渡过江河等等所应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最后指出:“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即只要器械准备周全,训练精熟,就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469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