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六韬·豹韬·敌武

佚名 〔先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用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
太公曰:“选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阵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领兵深入敌国境内,突然遭遇敌人,人数甚多而且勇猛,并以武冲大战车和骁勇的骑兵包围我的两翼,全军震惊,纷纷逃跑,不可阻止,对此怎么办?”
太公说:“这样行动的军队叫做‘败兵’。处理得好可以因此而取胜,处理不好也会因此而灭亡。”
武王说:“具体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埋伏我军的勇士强弩,并以武冲大战车和骁勇的骑兵配置在其两翼,伏击地域一般距离我主力前后约三里,敌人若来追击,就出动我的战车、骑兵,冲击敌人的两侧。这样敌人就会混乱,我逃跑的士卒就会自动停止。”
武王说:“敌我双方的战车、骑兵相遇,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前来,阵势整齐,士卒精锐,我军要与敌对阵而战,难以抵挡,对此怎么办?”
太公说:“挑选我军勇士强弩伏于两侧,战车骑兵布成坚阵防守。如敌人通过我埋伏的地方,就集中弓弩射击他的两翼;出动战车、骑兵和勇锐士卒,猛烈地攻击敌军,有时攻它的正面,有时攻它的后面,敌人虽然众多,必定被我打败。”
武王说:“好啊!”
注释:
走:逃跑。
善:善于用兵打仗。
整治:整齐不乱。
不敢当:无法匹敌,难以抵挡。
积弩:集中弓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遭遇战是敌对双方在运动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一般可分为预期遭遇战和非预期遭遇战。其特点是:战斗触发时对敌方情况不大明了,组织战斗的时间仓促,双方都有暴露的翼侧,战斗行动紧张急促,战斗样式转换迅速。遭遇战的基本作战原则是争取主动,先机制敌。在军队运动过程中,组织不间断的侦察,尽可能提前发现敌人。发现敌情后,迅速果断地定下决心。先敌展开,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发起冲击,大胆向敌翼侧实施突击。在非预期遭遇战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在预期遭遇战中,应尽量采用佯退诱敌,设置伏兵,诱敌入伏,再行出击战法。本篇论述了遭遇战的战法。首先论述了突然同敌遭遇,敌军“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处理不当,即可能遭到失败,因此称之为“败兵”。要取得作战的胜利,必须将武车骁骑布列在两翼,同时将材士强弩埋伏在道路两侧。诱敌入伏,再行出击,即可将敌击败。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陈不敢当”的情况下,应将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车骑坚阵而处”,等敌人入伏时,左右前后进行夹击,“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展开阅读全文 ∨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您可能感兴趣...
  • 六韬·文韬·上贤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798
  • 六韬·武韬·文启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544
  • 六韬·文韬·六守

    六守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这六条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733
  • 六韬·龙韬·立将

    立将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254
  • 六韬·龙韬·王翼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705
  • 六韬·龙韬·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 ...

    199
  • 六韬·文韬·文师

    《六韬·文韬·文师》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428
  • 六韬·文韬·明传

    明传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904
  • 六韬·武韬·三疑

    《六韬·武韬·三疑》是《六韬》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277
  • 六韬·文韬·大礼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35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