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六韬·龙韬·军势

佚名 〔先秦〕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善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用兵进攻敌国,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太公说:“军事形势是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变化,权谋的运用在敌我两方对阵的时候,奇与正的变化是依靠将领的无穷智慧。所以,重大的事情不先决定,调动军队不提前预言。而且重大事情,提前决定不能完全相信;调动军队,战场形势变化多端,不能拘守固定的见解。忽然而往,忽然而来,能独断专行而不受牵制,这是用兵制胜的关键原则。让敌人知道了我方的情况,一定会议论我方的行动;让敌人了解了我方的形势,就一定会寻找我方的虚实。我方的行动敌人知道后,我方一定会被敌人围困;我方的虚实如果让敌人摸清,我方一定会被敌人置于危险境地。所以善于用兵的,不等敌人摆开阵势就发动进攻;善于排除祸患的,应当消除隐患在萌芽状态;善于战胜敌人的,应通过见微察隐而取胜。最好的战斗结果,是不与敌人交战便能取胜。所以与敌人直接交锋取胜的,不能称为良将;设置守备器具在失败之后的,不能称为上圣;智谋与一般人相同,不能叫做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不可称为一国之良工。军事上的事情,没有比战胜敌人更重要的;用兵的关键,全在于谋划出奇并且保持秘密;行动的关键,没有比出其不意更好的;战前谋划,没有比不让敌人知道重要的。希望先战胜敌人的,应当先假装十分害怕交战,军力弱小,诱使敌人暴露虚实再进攻,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圣人观察天地的运行,循阴阳变化之道,顺应季节的变移。天地岁时的盈缩成为常规,万物的生死因天地运行而发生变化。所以古人说:没有看见敌人虚实形态的变化而与之交战,虽然军士很多但一定失败。善于作战的人安处不受干扰,能胜则战,不胜则止。所以说没有恐惧,没有犹豫。用兵的害处,犹豫最大;军队的灾难,莫过于狐疑。总之,善于用兵的人,见有利决不放过,遇到时机决不犹疑。失去有利时机,将反受其害。所以有智慧的人抓住战机决不错过,灵巧的人毅然决断而不犹豫。他的行动像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奔跑趋敌,有如受惊;用力而战,有如发狂。阻挡的遭到击破,遇到的必定失败灭亡,以这样凶猛的攻势,谁又能抵御呢!作为将领不言不语,胸有成竹的,是神;别人尚未看见而我能预见的,是明。所以掌握神明之道的将领,野战没有可抗衡的敌人,国家没有敢与之敌对的国家。”
武王说:“你说得很好!”
注释:
势:底本作“资”,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倏(shū):忽然。
张军:展开军队,列阵迎敌。张:伸展,展开。
理于未生:意为防患于未然。理:治理,处理。
国工:一国的能工巧匠。
玄默:缄默不言,即保守秘密,不暴露自己的企图。
征:征候。引申为观察,揣度。
候:征兆,契机。
天地盈缩:指自然界的盛衰变化,如四季的更迭、日月的盈亏等。
守:保守,指胸有成竹,老谋深算。
野无衡敌:野战便没有可抗衡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至理名言。将领在指挥作战时,能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对部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而刚毅果断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本篇论述的就是作战指挥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因敌因情用兵,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即“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这样才能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二是未战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三是把握作战指挥中事、用、动、谋四个环节。“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四是侦察判断弄清敌情,否则,“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五是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作战的指挥者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战机。六是兵贵神速,进攻速胜,“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样就能“当之者破,近之者亡”,无人能够抵御。
展开阅读全文 ∨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您可能感兴趣...
  • 六韬·文韬·上贤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796
  • 六韬·武韬·文启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543
  • 六韬·文韬·六守

    六守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这六条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733
  • 六韬·龙韬·立将

    立将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242
  • 六韬·龙韬·王翼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704
  • 六韬·龙韬·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 ...

    199
  • 六韬·文韬·文师

    《六韬·文韬·文师》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425
  • 六韬·文韬·明传

    明传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902
  • 六韬·武韬·三疑

    《六韬·武韬·三疑》是《六韬》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272
  • 六韬·文韬·大礼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35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