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忠义水浒传序

李贽 〔明代〕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
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而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于城腹心,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说难》《孤愦》,都是圣贤抒发激愤的作品。”由此看来,古代的圣贤,不激愤就不会写作。不激愤而勉强写作,就好像不寒冷却浑身打冷战,没有生病却呻吟有声,即使写作了又有什么值得看的呢?《水浒传》,就是抒发激愤的作品。由于宋朝衰微,上下倒置,杰出的人才处于下,无能者处于上,以至于夷狄处于上,中原处于下,一时间宋朝的国君宰相就像那堂上的燕鹊岌岌可危,尚不知祸将临头,输纳财物,自称降臣,心甘情愿向犬羊小国屈膝下跪。施耐庵、罗贯中二位先生,身在元朝,心在宋室;虽然生活在元朝,实际上感愤宋朝国事。因此愤恨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掳去,便在《水浒传》中写宋江被招安后奉旨征辽,大破辽军;愤恨南宋苟且偷安,便在《水浒传》中写宋江奉诏讨灭方腊,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恨。请问宋朝时发泄愤恨的又是哪些人呢?那就是当日叱咤风云、聚义水浒的众好汉,若不称他们为忠义之人是不对的。因此施耐庵、罗贯中二位先生撰写《水浒传》并加上忠义两个字作为传名。
忠义之称为什么要加在水浒英雄的身上呢?其中的原因是很清楚的。水浒众好汉为什么一个个都是忠义之人呢?形成这样的原因是很清楚的。现今品德低的供职于品德高的,一般的人供职于杰出的人,这是常理。如果让一般的人来役使人,却让杰出的人被人役使,他能够甘心情愿供人役使而不感到耻辱吗?这好比让力气小的人来捆绑人,而让大力土被人捆绑,他能够东手任人捆绑而不反抗吗?这种情势必然发展到驱使天下有勇力有才德的人完全汇聚到水浒。那么说水浒的众好汉,都是有勇力有才德有忠有义的人就是很对的了。然而没有像宋公明那样忠义的人。我们看一百零八条好汉,同功同过,同死同生,他们的忠义之心,如同于宋公明。唯独宋公明一个人,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昐望招安,专心图谋报国,最终至于经受大难,建立大功,服毒自缢,一同而死毫不退缩,这就是有忠有义的英烈啊!确实能使一百零八条好汉心服,所以能一起结义梁山,而成为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寨主。到最后南征方腊,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战场上牺牲的已超过了一半;另外,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归天;燕青涕泣着辞别卢俊义;童威、童猛按“混江龙”李俊的计谋,一起造船出海。这些事宋公明并不是不知道,他认为见几而作、明哲保身,不过只是小人物自我保全的计策,决不是对国君尽忠心、对朋友重义气的人所能够介意的。这就是宋公明,这也就是称赞他忠义的原因。这样的传能不写吗?这样的传能不读吗?
所以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读《水浒传》,只要读了这部传,那么忠义之士就不在水浒,而是在国君身边了。治理国政的贤明宰相不可以不读《水浒传》,只要读了这部传,那么忠义之士就不在水浒,而是都在朝廷之上。兵部掌握国家军政中枢,督府掌握朝廷所委任的地方军权,这些人也不可以不读《水游传》,只要哪一天读了这部传,那么忠义之士就不在水浒,而是都成为忠诚勇敢的捍卫者的人选了。否则忠义之士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边,不成为忠诚勇敢的捍卫者,他们在哪里呢?他们在水浒。这就是《水浒传》抒发激愤之所在。如果好事的人借以作谈话资料,用兵打仗的人利用《水浒传》得到一些谋略计策,都不过是从各自的角度看见了《水浒传》某一方面的长处,哪里看到了所说的忠义主旨呢!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
您可能感兴趣...
  • 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12
  • 童心说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 ...

    194
  • 贾谊

    李贽在《贾谊》这篇文章中,围绕对贾谊的评价问题,驳斥了董仲舒所谓“不计功谋利”的谬论,并痛斥那些跟在董仲舒后边随声附和、攻击贾谊的明代道学家,全是一批“欺世盗名”的“穿窬”之徒。李贽热情赞颂贾谊“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为“千里之绝”,充分肯定了贾谊的政治才能和他提出的对付北方匈奴侵扰的主张。...

    364
  •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 ...

    597
  • 湖上红白梅盛开戏题

    始知春意属闲身,红白相将入望频。才到开时君又去,看花不是种花人。...

    110
  •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
  • 又与焦弱侯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颜、曾、思、孟,又不曾亲见 ...

    899
  • 云中僧舍芍药

    其一:芍药庭开两朵,经僧阁里千声。木鱼暂且停手,风送花香有情。其二:笑时倾城倾国,愁时倚树凭阑。尔但一开两朵,我来万水千山。...

    33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