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三江静,云雾四边收。
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
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
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
译文及注释
纠错
注释:
①三江:指长江、澧江、湘江。《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巴陵城对三江口,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
②“云雾”句:四下里没有一丝云雾。
③“淤泥”句:淤泥阻塞河道已不通航了。挽:挽牵,此处代指挽引之船。
④“寒浦”句:寒冷的渡口仅能容纳小舟,指航运冷落的情况。劣:仅仅。
⑤“轻冰”句:指河流结冰,阻断了细细的水流。
①三江:指长江、澧江、湘江。《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巴陵城对三江口,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
②“云雾”句:四下里没有一丝云雾。
③“淤泥”句:淤泥阻塞河道已不通航了。挽:挽牵,此处代指挽引之船。
④“寒浦”句:寒冷的渡口仅能容纳小舟,指航运冷落的情况。劣:仅仅。
⑤“轻冰”句:指河流结冰,阻断了细细的水流。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诗通篇写景,发端两句,揭出月夜泊舟的大环境。三江静寂,云雾尽收,已足以给人一片空明无依的感觉;而用“三江”、“四边”,更触到巴陵景象的特征,无端生出一派阔大与苍茫来。第三句以下,转入对夜泊所见的种种物象的细微描写,深得“阔大者半必细”的写景三味;写法尚在恶由近至远,渐次荡开,以景作结,含有不尽之意。
诗人夜泊巴陵,舟傍寒浦,因而下笔从身边的河港写起。淤泥,是说河道已被淤泥阻塞。挽,本指牵引,此处代称挽引之船。劣,仅也。不通挽,即不通航,与下句“劣容舟”意稍近。“寒浦劣容舟”五字,承“淤泥不通挽”拓展,将眼下巴陵航运冷落、舟楫不通、景况凄凉的情形表现得逼真动人。语句之间,透出作者一世孤寂凄苦的情绪。
“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四句,从眼前景物荡开,将视野引向更为荒寒破落的旷野,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回风,即旋风。长草,形容岸苇茂密、衰草连天。一个“折”字,造成画面的动感以及衰飒的的意象,用字不俗。“轻冰断细流”是实写,又点明夜泊的时令,同时还对"寒浦"一句的呼应,很能加深夜泊寒凉的苦楚感。“古村”二句,乃全诗结语。古村列树,隐含着前人故国乔木之典。用一“空”字,即有丛树自有离散之意。戍楼,是军营中供瞭望、报警的望楼。“荒戍久无楼”,是说戍所荒凉,望楼久颓,喻意乡土残破,防卫荡然。这结句虽然纯然写景,却自有一种复杂深隐的感情溢于文外,让人去窥探作者的诗心。如果联系诗题,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作者在这首诗中,究竟潜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在历史上,朱超是个小人物,始末未详。《隋书.经籍志》说他为“梁中书舍人”,曾有集一卷。从他留存的诗看来,他应该是隋末时人,很可能追随过梁元帝萧绎。元帝曾有《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全诗春情浩荡,色调明丽,有“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之类的描写,可见元帝笔下的巴陵尚未遭到战争的破坏。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后,巴陵在两年前遭受侯景与陆纳的叛军洗劫。朱超的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和元帝时候的巴陵相比较,可以说是面目全非。据“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二句,或可作这样的推想:在梁元帝数年后的一个寒夜,诗人泊舟巴陵,目睹江山残破,蓦然忆及故主昔日泊舟旧地时所作的刻画,不由心潮起伏、悲苦难持,于是写下眼前巴陵的种种荒寒景象。若此,这首诗就超出了一般行旅诗的界限,在直笔摹景的背后,有十分深长的亡国之思。因为巴陵按说是最容易激发诗人灵感的去处。洞庭、君山......烟波浩淼的气象以及充满奇情异彩的传说,总引得文人墨客搦笔摹状,一展才情。可朱超有意避开这一切,将笔触转向巴陵的郊原旷野,写下一首荒寒孤苦的巴陵别调,寄托他历经战争惨剧和饱受亡国苦痛的人生感受。于是,把置八百里洞庭于不顾,遣种种凄清、荒寒、残破、萧条的物象于笔端,从月夜三江徐徐写起,至荒戍无楼戛然而止,把诗作写得满目凄然、触处悲怆。虽然朱超始终没有明了地倾吐个人的情感,但细心的读者该明白,这些造作的背后,潜藏的是一颗创痛巨深的诗心!
诗人夜泊巴陵,舟傍寒浦,因而下笔从身边的河港写起。淤泥,是说河道已被淤泥阻塞。挽,本指牵引,此处代称挽引之船。劣,仅也。不通挽,即不通航,与下句“劣容舟”意稍近。“寒浦劣容舟”五字,承“淤泥不通挽”拓展,将眼下巴陵航运冷落、舟楫不通、景况凄凉的情形表现得逼真动人。语句之间,透出作者一世孤寂凄苦的情绪。
“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四句,从眼前景物荡开,将视野引向更为荒寒破落的旷野,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回风,即旋风。长草,形容岸苇茂密、衰草连天。一个“折”字,造成画面的动感以及衰飒的的意象,用字不俗。“轻冰断细流”是实写,又点明夜泊的时令,同时还对"寒浦"一句的呼应,很能加深夜泊寒凉的苦楚感。“古村”二句,乃全诗结语。古村列树,隐含着前人故国乔木之典。用一“空”字,即有丛树自有离散之意。戍楼,是军营中供瞭望、报警的望楼。“荒戍久无楼”,是说戍所荒凉,望楼久颓,喻意乡土残破,防卫荡然。这结句虽然纯然写景,却自有一种复杂深隐的感情溢于文外,让人去窥探作者的诗心。如果联系诗题,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作者在这首诗中,究竟潜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在历史上,朱超是个小人物,始末未详。《隋书.经籍志》说他为“梁中书舍人”,曾有集一卷。从他留存的诗看来,他应该是隋末时人,很可能追随过梁元帝萧绎。元帝曾有《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全诗春情浩荡,色调明丽,有“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之类的描写,可见元帝笔下的巴陵尚未遭到战争的破坏。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后,巴陵在两年前遭受侯景与陆纳的叛军洗劫。朱超的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和元帝时候的巴陵相比较,可以说是面目全非。据“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二句,或可作这样的推想:在梁元帝数年后的一个寒夜,诗人泊舟巴陵,目睹江山残破,蓦然忆及故主昔日泊舟旧地时所作的刻画,不由心潮起伏、悲苦难持,于是写下眼前巴陵的种种荒寒景象。若此,这首诗就超出了一般行旅诗的界限,在直笔摹景的背后,有十分深长的亡国之思。因为巴陵按说是最容易激发诗人灵感的去处。洞庭、君山......烟波浩淼的气象以及充满奇情异彩的传说,总引得文人墨客搦笔摹状,一展才情。可朱超有意避开这一切,将笔触转向巴陵的郊原旷野,写下一首荒寒孤苦的巴陵别调,寄托他历经战争惨剧和饱受亡国苦痛的人生感受。于是,把置八百里洞庭于不顾,遣种种凄清、荒寒、残破、萧条的物象于笔端,从月夜三江徐徐写起,至荒戍无楼戛然而止,把诗作写得满目凄然、触处悲怆。虽然朱超始终没有明了地倾吐个人的情感,但细心的读者该明白,这些造作的背后,潜藏的是一颗创痛巨深的诗心!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