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次韵:或称步韵,或和,指用原韵,按照原诗相同的次序为诗。林老:指林伯渠。奉酬:奉上表示酬谢之意。木庵老:指李木庵(1884—1959),原名振垄,字典武。湖南桂阳县人。早年在长沙岳麓书院就读,清末毕业于京师法律专门学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斗争。1935年去西安参与创建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东北军、西北军中从事统战工作。抗战初期返湖南,在湘南举办抗日自卫训练班,培养干部。1940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检察长、边区参议会议员、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等。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司法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顾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他是延安怀安诗社社长。谢老与李木庵为同乡、同事、同龄,又同在边区政府工作,交谊甚笃,两人唱和赠答诗颇多。见示:自己作品被友人阅读,友人来信(或来诗)给予评价,一般尊称为见示。
②战侣:革命战友。侣,同伴、朋友。战侣三停剩一停:十年前同志存者无几。
③长风:志存高远,气概豪迈。《南史·宗悫传》:“叔父炳问志,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揽辔:成语揽辔澄清的简称。《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滂为清诏使,按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引申指澄清政治,稳定时局的行为。
④净土:干净的土。
⑤菱镜:古代的镜子多以菱花图案为装饰,后称镜子为菱镜。频年:又一作十年,犹言多年。惊改影:惊心容貌变老。
⑥莱衣:谢老的儿子谢放从湖南宁乡来延安看望父亲。莱衣源于老菜子穿着儿时服装进孝心的故事。《高士传》中说,老莱子75岁时,还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故意在父母面前玩耍嬉闹,以取得父母的欢欣。趋庭:指接受父亲的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孔子之子)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后引申把子承父教之事称为趋庭。
⑦灵修:指神明远见者。《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注:灵,神明也;修,远见也。”
此前,谢老将自己寄给湖南宁乡家里亲人的一首词交给木庵老看。据考证,并参照来诗内容,可能是1941年6月9日谢老写的《西江月·忆山居》一词:“卧看天青云白,飘来细雨轻风。霎时景象九州同,勾起几重乡梦。村外潺潺流水,门前郁郁苍松,七千里外未归人,向汝殷殷致问。”木庵阅后步林老前韵,赠谢老诗一首,诗云:天南一抹暮云停,万里关河滞客星。逆旅秋来风露威,草堂诗寄芷兰馨。穷年尽策绥边围,入夜乡心过洞庭。知叟欲归归未得,苍生霖雨系修龄。于是,谢老阅后又次林老、李老韵写下了这首诗。
这三首诗都是七律,逢一、二、四、六、八句的句尾,押韵相同,即都是停、星、馨、庭、龄。三诗次韵相同,诗意迥异,均能直抒胸臆,体察知已,各具千秋。林老之诗恂恂恭敕,风致霭然,在秋高气爽之时,面对延安诸老欣然回顾10年间(1931一1941年)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费神地协调着各方面的矛盾和关系,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像众星拱卫北斗星一样,使全国各界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驱除日本侵略者,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林老深知延安诸老今日难得一聚,自然心情无比舒畅,意气相投,他们如兰花吐香,毫无拘束地共议团结抗战、挽救时局的大计,以推动全面抗战的迅速发展。林老对他们寄予厚望,祝愿他们继续关怀国家、系心民瘼,为边区的团结、和平、安定作出各自的贡献。祝愿他们乘大好秋色,休神养性,彼此珍重,健康长寿。诗写的稳健充实,像挚友谈心、娓娓情深;像老友相聚,细酌同饮,推心置腹。特别是颔联对仗讲究,富于独创,巧妙采用三、四或三、二、二句式,音节响亮,匠心独具,其中“抗敌计”、“匡时论”,准确鲜明,相互辉映;“分无”、“共契”顺手拈来,恰到好处;“畛域”、“兰馨”一生一熟,自然浑成。几组词联成一气,构成林诗升华主题的中心句,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享受。
李老诗虽次韵林老,但内容却都是来自谢老并赠送谢老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老友之间彼此无比亲切的体贴和关心、同情和慰勉。首联写关河阻塞,暮云传情,难以相见之苦。颔联写秋日风露唤起乡思,遂以深情的诗词慰藉家人。颈联写自己虽为抗战救国常年身处边围,但每每入夜都思念家乡,甚至梦回乡里(即谢老词中写的“勾起几重乡梦”)。末联发挥谢老词中“七千里外未归人”句意,写明谢老想回家而未能回家,因为他把对中国老百姓的甘霖全牵系在他年老的心上,即不顾高龄全身心地为中国劳苦百姓而奋斗终身。诗写得体验细微,含蓄深刻,情景交融,巧妙传情,非彼此亲密、深入了解的老友而不能道。
如果说林老诗侧重写“抗敌”、“匡时”、“整金瓯”的国事,李老诗侧重写家事,那么谢老则二者兼而有之,诗情慷慨悲壮,沉郁顿挫,大有杜诗遗风。诗大开大阖,气魄沉雄,首联从历史的回顾起句,似乎无特别之处,但大胆采用俗语入诗,却让人出乎预料之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河山破碎鬓星星”含着血、淌着泪,令人感到无比悲愤,为颔联的诗的发展作好铺垫。颔联上句包蕴丰富、形象豪迈,破例引双成语人诗,抒发志存高远、澄清天下的壮志,下句表达了青山到处埋忠骨,愿为革命献身的宏愿。颈联诗情由国家命运想及家乡亲情,上句写妻子,下句写儿子。虽然从菱镜中看自己较十年前容貌变老,家乡发妻惊叹自己两鬓全白更在情理之中。但是,儿子谢放从湖南家乡来延安看望、求教,让人却感到有很大的安慰。据谢放的回忆:1937年春天,他收到父亲谢觉哉离家十年后的第一次来信,喜出望外,一字一句地念着;捧着其父亲的信,思索着谢觉哉给他指出的一条路——到延安去。于是他决心投身到革命的怀抱。在一个静静的黎明,谢放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其大哥卖掉一只猪换来的盘缠,只身离开了老家。经过一段艰难的行程,谢放终于来到了延水河边的宝塔山下。谢觉哉见他走到革命队伍中来了,感到特别高兴,并且告诫他说:来延安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要下决心干一辈子革命,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接着,谢觉哉把他交给党组织。从此,他才真正迈开人生有意义的一步。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莱衣万里效趋庭”的本质内容。下句诗中又一次引双典故人诗,大胆推陈出新,以古利今,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诗的末尾以“乡愁国恨心头积”为总括,为此发誓向神明远见者乞求健康长寿,为抗战的胜利、革命的最后成功而不懈奋斗。至此,一个怀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愿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国恨乡仇而终生继续战斗不息的老战士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通过怀安诗社三位革命老人相互唱和赠答的次韵诗,读者不难看出,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诗社,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以诗会友的传统的继承,耆老雅集,古有传统,然而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当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内容,他们一扫过去的吟诗行乐、赏花弄月、叹老悲秋的腐朽没落,而代之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气派,以诗歌为武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像暮鼓晨钟,激励广大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正如李木庵在《怀安诗社》一诗中所说:“怀安社壁题诗遍,留作千秋信史材。”
-
调寄望江南·忆应蕙兰
人去也,几度草萋萋。形影已随湖水逝,梦魂不共岭梅归,生死别犹疑。 愁无奈,旧事怕重提,鼓枻菱湖晴荡漾,露营禾垅日清凄,情景尚依稀。...
- 7
-
诗简
《诗·简》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记述了诗人离家10年间的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慰勉,抒写了其对国家、民族、家庭的希望,表现出了作者忠于革命、壮心不已的彻底革命精神。...
- 409
-
满江红·闻日寇窜宁乡
《满江红·闻日寇窜陷宁乡》是词人谢觉哉分别在1944年6月19日和20日写下的两首词。这两首词热情地讴歌了湖南人民反抗斗争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表达了词人对家乡亲人在民族危亡中遭到悲苦生活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国民党官吏只知欺压人民而畏外敌如虎的卑劣行径的强烈谴责和批判。...
- 470
-
自洪湖脱险抵上海作
百日难已过,百日后如何?黄浦翻寒浪,洪湖惜逝波。 热血漫天洒,愁云匝地峨。此心犹耿耿,未惜鬓毛皤。...
- 365
-
闻毛泽民陈潭秋被害
《闻毛泽民陈潭秋被害》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毛泽民、陈潭秋的不幸遇难的沉痛哀悼之情。...
- 109
-
浪淘沙·谒黄陵
《浪淘沙·谒黄陵》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创作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对黄帝陵悠久历史和丰功伟绩的歌颂,以及希望中华民族继承历史上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拯救民族的危亡,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强烈愿望。...
- 716
-
游虎门
《游虎门》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再现了虎门的自然地势的险要和国防位置的重要,歌颂了林则徐和虎门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
- 211
-
誓铲人间甚不平
《誓铲人间甚不平》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在1947年5月22日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因全国战场捷报不断,蒋家王朝即将覆灭的喜悦之情。...
- 329
-
在长沙
《在长沙》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分别创作于1961年1962年元旦。这组诗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忧民爱民的高尚精神。...
- 570
-
夜起偶书
《夜起偶书》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革命胜利后自己晚年生活的设想。...
- 26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