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题李生壁

韩愈 〔唐代〕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与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时无度量之心,宁复可有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来也,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泛舟于清泠池,泊于文雅台下。西望商丘,东望脩竹园,入微子庙,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之故文。久立于庙陛间,悲《那颂》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陇西李翺、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实同与焉。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书。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在河中时开始认识这个姓李的读书人,现在在下邳相遇,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开始相见的时候,我和他都还没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来有很多可笑的事,我和李生都是这样。现在相遇,我们都有妻子儿女,以前的没有限制拘束的心思,哪里还能再有?这个李生与人交往,和古代的人多么接近啊!我这次来,在徐州被罢黜,将要往西居住到洛阳去,在清泠池上游船,在文雅台下停泊。往西望见商丘,向东看见脩竹园,进微子庙,寻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的旧文章。长久地矗立在庙的台阶上,悲哀《那颂》不再演秦。这样的情况持续很久了。陇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确实和我一起去了。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写。
注释
1.李生:名平,韩愈少年时代的朋友。
2.河中:府名。
3.下邳(pī):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
4.未冠:未成年。
5.人事:指人与人交际应酬之事。
6.是来:这次来。
7.黜(chù)于徐州:被降职来到徐州。
8.清泠(líng)池: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清泠池在商丘县东二里。
9.文雅台:讲学旧址。
10.商丘:山名。
11.脩(xiū)竹园:即梁苑。在商丘县东,为汉梁孝王刘武招纳宾客之地。
12.微子庙:在商丘县城内西北隅。微子名启,商纣的庶兄。周初受封于宋,宋都即商丘。
13.求邹阳句:邹阳、枚叔、司马相如皆曾客于梁孝王,故云。
14.陛(bì):台阶。
15.《那颂》:《诗经·商颂》的首篇。
16.李翱(áo):字习之,陇西人,韩愈门人。
17.王涯:字广津,与韩愈为贞元八年(792)同年进士,官至宰相,甘露之变中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题李生壁》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时韩愈离开徐州将居洛阳,期间遍游了汉梁孝王的封地睢县各处的名胜古迹,回到江苏下邳,遇到好朋友李生,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文章开头至“何其近古人也”为第一段,是追昔忆旧之笔,寥寥数语,点出两次晤面的地点和中间睽隔的时间,着墨不多而情谊甚深,且在追昔忆旧之中包含了抚今慨已的感喟。所谓“未通人事”、“多有可笑者”,看似贬辞,实属肯定语气。韩愈、李平“未冠”之时,由于涉世未深,天真未泯,于人于已,犹存赤子之心,所以无论言或行都不大受世俗观念的约束,多少保存了少年人的淳朴作风和处世的正义感。而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却是“未通人事”,所行所为“多有可笑者”。但彼时他俩对此并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所以韩愈说自己“与生皆然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韩、李二人都已丧失了这种“无度量之心”,那么作者在下文强调的“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便没有着落。从一般文章的逻辑性看,这上下文之间确似缺了点什么,所以才引起前人认为有阙文脱句的怀疑。韩愈既已称李平之为交近于古人,可见今日之李生犹昔时之李生,至于此时的韩愈却不是“未冠”时的韩愈了。所以作者已体会到自已因涉世既久,那种“无度量之心”已销磨殆尽;而在李平身上,却依然保存着。就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与生皆然也”了。这说明在漫长的14年中,李平似乎并未改变很多,依然保持着那颗纯朴天真的赤子之心。于是韩愈才总结出两句话:“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两人重逢,李平仍以故人的深情厚谊来款待韩愈,使韩愈深受感动。作者用了省略、跳跃的手法,不明言以寄意,却通过两句结论暗示出无尽的弦外之音。这篇题壁之文体现了作者对少年时友情的万分珍惜,同时也感慨自己由于长期与世浮沉,被老练世故的人际关系汩没了过去那种可贵的“无度量之心”。
第二段用“是来也,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作为过渡,然后写作者自己准备畅游西汉粱孝王故城。虽描绘详尽,却纯属想象或憧憬。乍看去似凭吊古人遗迹,缅怀殷商文化;实际却是思古人之不可见,惜古风之不复存,这就同上文对李平的评价。作者在人世间生活了30多年,从前的“无度量之心”已不复可得,而在现实面前又感到自己怀才不遇、古道不行,看来还不如安贫乐道的李平更值得欣羡和钦佩。这些弦外余音正是联系前后两段的关键和脉络。这一段文章用排句,而字数参差,错落有致,有意破骈为散,正体现了韩文的特色。
文章结尾处点出同伴三人姓名虽为纪实,属于文章中应有之笔,却亦略具弦外之音。所谓“实同与焉”,正从反面暗示出身居下邳的李平却“未尝与焉”。看来李平很可能是个甘于寂寞,对名利看得很淡的人。这也许近于主观臆测,但可肯定一点,即韩愈在从徐州到洛阳的旅程中,同游者必不包括李平在内。结尾“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具有同样依依惜别之情,说不定今生再无重逢的机会了。所以韩愈才题壁留念。
这篇小品体现出韩愈文章的另一个特点:率真、自然、随便,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清泠池、文雅台、脩竹园、微子庙皆在商丘。商丘是汉梁孝王的封地,邹阳、枚叔、司马相如都是梁孝王门下的文士。微子数谏,为纣所逐;邹、枚、司马等以文章得梁孝王优礼。韩愈叙述自己的历程时,兼以古人古迹寄托自己在徐州的遭际、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
您可能感兴趣...
  • 与李翱书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 ...

    84
  • 与祠部陆员外书

      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愈之获幸于左右,亦将一年于今矣。诚不自识其言之可采与否,其事则 ...

    120
  • 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 ...

    704
  • 韩愈

    排斥异端尊孔孟,推原人性胜荀杨。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3
  • 与崔群书

      自足下离东都,凡两度枉问,寻承已达宣州,主人仁贤,同列皆君子,虽抱羁旅之念,亦且可以度日,无入而不自得。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 ...

    660
  •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①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 ...

    697
  • 琴操十首·龟山操

    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1
  • 琴操十首·拘幽操

    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3
  • 答刘正夫书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 ...

    329
  • 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大父利贞,有名玄宗世。为御史中丞,举弹无所避,由是出为陈留守,领河南道采访处置使,数岁卒官。皇考讳郇,以 ...

    56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