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创作背景
纠错
《寻梦者》写于1932年11月8日,时正值诗人赴法国留学前夕。此时,诗人早已从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中抽身出来,与施蛰存、穆时英、杜衡等人专门从事文艺活动。通过艺术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和各种生命体验。这时,诗人沉入对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恋爱也足有五个年头。问题在于,施绛年对于诗人并没有相应热烈的回报。诗人曾经以自杀向施绛年求爱,施绛年为此也答应嫁给他,如诗人所写,“我的指上又有了纸捻的约指”(《梦都子》),但是施绛年向诗人提出相当苛刻的条件,要求诗人要取得大学以上文凭,并且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办法,诗人准备出国留学。在临行前,诗人写下《寻梦者》这首诗。
赏析
纠错
这首诗歌将人心中的梦想抒写到了极致。
起始句写到:“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开出花来”,已经写出梦的美丽了,紧接着相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娇妍”一词,就更显出梦的绚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向往之情了。然后又总结梦的特点是“无价”、“珍宝”,这两个词让读者更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因此人们要去寻找它。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两句话意思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而且又是“大海的底里”,那就更难寻了,又加上“深藏”一词,说明要寻找一个梦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体现了梦的深远。所以寻找梦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又指道路之艰难了。但即使找到了美梦,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要精心爱护它:“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这样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在“暗夜里”,可见梦的来临又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梦终究会来到渴望它的人的面前。当人们用一生去追寻、守候一个梦时,梦啊,它又带给人们多少的欣慰和满足。“鬓发斑斑”、“眼睛朦胧”也不惧。“桃色”是一种非常艳丽与神秘的色彩,“桃色的梦”让人的心灵迷离荡漾,为之丢弃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在衰老时,如果有一个“开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娇妍的花的梦”,那么人生已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此诗中,诗人是这样写这个美丽的梦的:
开篇写梦的美丽、珍贵,用了“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句子;结尾又用了这样的句子,写梦实现时的绚丽多姿。美丽的句子回环往复,久久萦绕在人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五彩斑斓的结,很难遗忘了。递进的句子又很有层次地渲染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像画家在画一幅妍丽的画,泼洒色彩时一层层的涂上去,色彩便一层层的浓丽起来。“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句话中,又给人一种纵深感,一层层地潜下去,越来越深。这样简洁、反复的句子造成了波浪状的美感,让人赞叹。
色彩的运用使诗美不胜收。“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波浪声声;“桃色的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鬓发斑斑”使人叹息。“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非常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使人叹息,同时有一种无限的幸福感升起。诗人如此用心的运用色彩,想见对美的追寻是非常刻意的。 用字的精练,产生丰厚的内涵。全诗两百余字,却叙述了一个寻梦的过程。梦的美,寻梦的艰难,找到梦后的幸福感,已经非常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四个“九”字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寻梦的艰难。“它有天上的云雨声”,“云雨声”一词写出了寻梦过程的艰难。“放在你的怀里,放在你的枕边”,“放”是有声音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好象生怕弄破了、弄疼了梦。细细推敲一个一个的美词,深厚的意味就浓浓地涌上来了。 梦想——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渴望,它与生俱来,永不熄灭。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它是方向,是一支火炬,指引着人前进。努力追寻它,追寻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在前方,追到他之前,必定有剧烈的心跳,这种甜蜜的感觉,一生难忘。追到梦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幸运者,有多少的人一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心灵中留下永久的伤痛;他又是一个努力者,在努力耕耘的时候,充实的生活使他的心灵充满欢悦,整个人产生了一种美感。而能写出《寻梦者》这样诗歌的诗人,是能深深体会到梦的魅力的。对于他来说,捕捉、感受到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闪光点,就是一种幸福。
同时,此诗最关键的在于理解全诗的情感格调。不应该多强调诗歌的悲剧性内涵及相应的情感格调,而忽视其喜剧性情感调控。实际上,这种理解遮蔽了诗作情感内涵和情感格调的另一面,即对人生荒诞性的深刻体验及在此基础上达成的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嘲弄。诗篇象征性地构设了三个寻梦的难度。梦的第一阶段是寻找到“金色的贝”,而要寻找到它,必须攀九年(就是很多年,下同)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梦的第二阶段是寻找到“桃色的珠”,而要寻找到它必须将“金色的贝”放在海水里养九年、放在天水里养九年;梦的第三个阶段是让梦开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整个的生命。全诗整个的调子就是这样不停的矛盾、困惑,从而构成一个充满张力的复调结构。生活中,诗人对理想的追寻是失败的,但是诗人的诗歌创作却更见成熟了。
此诗是体现戴望舒现代派诗歌主张的典型范例。它反叛了《雨巷》为代表的对外在音乐美的追求,而注重的是诗的内在情绪的律动。它也不在意诗的建筑美、绘画美,而竭力构筑诗的象征世界。如前所述,金色的贝、桃色的珠、梦之花都有象征性,象征人生理想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另外,诗篇成功塑造一个艰难跋涉、追求而又对自己的艰难跋涉、追求质疑、嘲弄的现代寻梦者形象。他的形象定位及形象所处艰难生存环境都不乏象征色彩。正是这种象征性丰富、深化了诗篇的现代性审美内涵,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诗歌韵味。诗篇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汇和意象,如金色的贝、桃色的珠、青色的大海、九年的冰山、九年的旱海、天上的云雨声、海上的风涛声等。如此,诗达成中西方诗歌艺术的统一。
起始句写到:“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开出花来”,已经写出梦的美丽了,紧接着相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娇妍”一词,就更显出梦的绚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向往之情了。然后又总结梦的特点是“无价”、“珍宝”,这两个词让读者更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因此人们要去寻找它。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两句话意思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而且又是“大海的底里”,那就更难寻了,又加上“深藏”一词,说明要寻找一个梦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体现了梦的深远。所以寻找梦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又指道路之艰难了。但即使找到了美梦,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要精心爱护它:“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这样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在“暗夜里”,可见梦的来临又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梦终究会来到渴望它的人的面前。当人们用一生去追寻、守候一个梦时,梦啊,它又带给人们多少的欣慰和满足。“鬓发斑斑”、“眼睛朦胧”也不惧。“桃色”是一种非常艳丽与神秘的色彩,“桃色的梦”让人的心灵迷离荡漾,为之丢弃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在衰老时,如果有一个“开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娇妍的花的梦”,那么人生已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此诗中,诗人是这样写这个美丽的梦的:
开篇写梦的美丽、珍贵,用了“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句子;结尾又用了这样的句子,写梦实现时的绚丽多姿。美丽的句子回环往复,久久萦绕在人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五彩斑斓的结,很难遗忘了。递进的句子又很有层次地渲染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像画家在画一幅妍丽的画,泼洒色彩时一层层的涂上去,色彩便一层层的浓丽起来。“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句话中,又给人一种纵深感,一层层地潜下去,越来越深。这样简洁、反复的句子造成了波浪状的美感,让人赞叹。
色彩的运用使诗美不胜收。“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波浪声声;“桃色的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鬓发斑斑”使人叹息。“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非常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使人叹息,同时有一种无限的幸福感升起。诗人如此用心的运用色彩,想见对美的追寻是非常刻意的。 用字的精练,产生丰厚的内涵。全诗两百余字,却叙述了一个寻梦的过程。梦的美,寻梦的艰难,找到梦后的幸福感,已经非常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四个“九”字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寻梦的艰难。“它有天上的云雨声”,“云雨声”一词写出了寻梦过程的艰难。“放在你的怀里,放在你的枕边”,“放”是有声音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好象生怕弄破了、弄疼了梦。细细推敲一个一个的美词,深厚的意味就浓浓地涌上来了。 梦想——人心底最深处的一种渴望,它与生俱来,永不熄灭。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它是方向,是一支火炬,指引着人前进。努力追寻它,追寻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就像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在前方,追到他之前,必定有剧烈的心跳,这种甜蜜的感觉,一生难忘。追到梦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幸运者,有多少的人一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心灵中留下永久的伤痛;他又是一个努力者,在努力耕耘的时候,充实的生活使他的心灵充满欢悦,整个人产生了一种美感。而能写出《寻梦者》这样诗歌的诗人,是能深深体会到梦的魅力的。对于他来说,捕捉、感受到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闪光点,就是一种幸福。
同时,此诗最关键的在于理解全诗的情感格调。不应该多强调诗歌的悲剧性内涵及相应的情感格调,而忽视其喜剧性情感调控。实际上,这种理解遮蔽了诗作情感内涵和情感格调的另一面,即对人生荒诞性的深刻体验及在此基础上达成的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嘲弄。诗篇象征性地构设了三个寻梦的难度。梦的第一阶段是寻找到“金色的贝”,而要寻找到它,必须攀九年(就是很多年,下同)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梦的第二阶段是寻找到“桃色的珠”,而要寻找到它必须将“金色的贝”放在海水里养九年、放在天水里养九年;梦的第三个阶段是让梦开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整个的生命。全诗整个的调子就是这样不停的矛盾、困惑,从而构成一个充满张力的复调结构。生活中,诗人对理想的追寻是失败的,但是诗人的诗歌创作却更见成熟了。
此诗是体现戴望舒现代派诗歌主张的典型范例。它反叛了《雨巷》为代表的对外在音乐美的追求,而注重的是诗的内在情绪的律动。它也不在意诗的建筑美、绘画美,而竭力构筑诗的象征世界。如前所述,金色的贝、桃色的珠、梦之花都有象征性,象征人生理想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另外,诗篇成功塑造一个艰难跋涉、追求而又对自己的艰难跋涉、追求质疑、嘲弄的现代寻梦者形象。他的形象定位及形象所处艰难生存环境都不乏象征色彩。正是这种象征性丰富、深化了诗篇的现代性审美内涵,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诗歌韵味。诗篇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汇和意象,如金色的贝、桃色的珠、青色的大海、九年的冰山、九年的旱海、天上的云雨声、海上的风涛声等。如此,诗达成中西方诗歌艺术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烦忧
《烦忧》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新诗。全诗共两节,第一节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第二节写的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 235
-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爱国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4月24日所作的一首新诗。戴望舒的诗歌特别追求意象的朦胧,这首诗却一反以往风格,采用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描绘了被关押在狱中时的心情。全诗情调明朗,风格清新,标志着戴望舒成长为爱国主义诗人之后在艺术上的飞跃。...
- 595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7月3日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的构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 998
-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 ...
- 609
-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1039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