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后汉纪·卷二十三(节选)

袁宏 〔魏晋〕
  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少孤养母,年二十,为县小吏,喟然叹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乃言于母,欲就师问,母对之曰:“无资奈何?”林宗 曰: “无用资为!”遂辞母而行。至成皋屈伯彦精庐,并日而食,衣不盖形,人不堪其忧,林宗不改其乐。三年之后,艺兼游、夏。同邑宗仲,字隽,有高 才,讽书日万言,与相友善,闲居消遥。泰谓仲曰:“ 盖昔之君子,会友辅仁,夫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皆始于将顺,终于匡救。济俗变教,隆化之道也。于是仰慕仲尼,俯则孟轲,周流华夏,采诸幽滞。 ”泰始(中)至京师,陈留人符融见而叹曰:“ 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言之于河南尹李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 鲜见其俦。”友而亲之。陈留人韩卓有知人之鉴,融见卓,以己言告之,卓曰:“此太原士也。”他日又以泰言告之,卓曰:“四海内士也,吾将见之。”于 是骤见泰,谓(雄)曰:“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
  陈留蒲亭亭长仇香年已长矣,泰见香,在而言之。明日起朝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
  陈留茅容年四十矣,亲耕陇亩,避雨树下,众人悉践蹲,容独厘膝危坐,泰奇其异,请问舍所在,因寄宿。容明旦杀鸡作食,泰谓之为己也。容分半食 母,余半庋置,自与泰素餐。泰曰:“卿贤哉远矣!郭泰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学问,卒成盛德。
  尝止陈国,文孝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给洒埽。泰曰:“年少当精义书,曷为求近我乎?”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 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泰美其言,听与共止。尝不佳,夜后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一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无变容,颜色殊悦,泰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
  钜鹿孟敏,字叔达。客居太原,未有知名。叔达曾至市买甑,荷担堕地,径去不顾。时适遇林宗,林宗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叔达曰: “甑既已破,视之无益。”林宗以为有分决,与之言,知其德性,谓必为善士,劝使读书,游学十年,知名当世。其宗人犯法,恐至大辟,父老令至县请之。叔达 曰:“犯法当死,不应死,自活,此明理也,何请之有?”有父老董敦之,曰:“傥其死者,此大事也。奈何以宜适而不受邪?”叔达不得已,乃行见杨氏 令,不言而退。令曰:“孟征居高雅绝世,虽其不言,吾为原之矣。”
  初,汝南袁(闳),盛名盖世,泰见之,不宿而退。汝南黄宪,邦邑有声,天下未重,泰见之,数日乃去。薛恭祖曰:“闻足下见袁 奉高,车不停轨,銮不辍轭。从黄叔度,乃弥日信宿,非其望也。”林宗答曰:“奉高之器,譬诸泛滥,虽清易挹。叔度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而不清,挠之 而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虽住稽留,不亦可乎?”由是宪名重于海内。
  初,泰尝止陈留学宫,学生左原犯事斥逐。泰具酒食劳原于路侧,谓之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大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 。且蘧伯玉,颜子渊犹有过,谁能无乎?慎勿恨之,责躬而已。”或曰:“何为礼慰小人?”泰曰:“ 诸君黜人,不讬以藜蒸,无有掩恶含垢之义。‘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吾惧其致害,故训之。 ”后原结客,谋构己者,至期曰:“林宗在此,负其前言。”于是去。后事发露,众人咸自以蒙更生之赐于泰。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郭泰,字林宗,是太原介休人。他年少时就失去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到了二十岁,他在县里做了一名小吏,感叹道:“大丈夫怎能一辈子干这种琐碎的小差事呢!”于是,他向母亲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去求学问道。母亲担心地问:“我们没有钱财,怎么办呢?”郭泰坚定地说:“不需要钱财!”就这样,他辞别母亲,踏上了求学之路。郭泰来到了成皋,找到屈伯彦的精舍求学。在那里,他生活十分简朴,两天才吃一顿饭,衣服也破烂得遮不住身体。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郭泰却乐在其中,从未改变过他的志向和乐趣。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的学识已经可以和古时的子游、子夏相提并论了。在介休,有一个名叫宗仲的人,字隽,他才华横溢,每天能背诵上万字的书籍。郭泰和宗仲关系很好,两人经常一起闲居逍遥,探讨学问。郭泰对宗仲说:“古代的君子们,都是通过聚会朋友来辅助仁德的。他们既能团结合作,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不结党营私,这一切都是从顺从其美善处开始,最终以匡正挽救其过错而结束。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一直都很仰慕孔子和孟子,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周游列国,传播学问。”后来,郭泰来到了京城。陈留人符融见到他后,非常惊叹地说:“这个人高雅奇伟,见解独到,行为正直不苟合,言语不夸大其词,真是个不同凡响的人才啊!”于是,符融把郭泰推荐给了河南尹李膺。李膺见到郭泰后,也非常赞赏他,说:“我见过很多士人,但像郭林宗这样的,真是少见。他聪明识达,高雅博学,在当今华夏,很难找到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人。”从此,李膺把郭泰当作朋友,并且非常亲近他。陈留人韩卓是个善于识人的人。符融曾把郭泰的情况告诉韩卓,韩卓听后说:“这是太原的高士啊。”后来,符融又把郭泰的话转告给韩卓,韩卓听后更加赞叹:“这是四海之内的高士啊!我一定要见见他。”于是,韩卓多次拜访郭泰,并对他赞不绝口:“这个人神气冲和,言谈举止都合乎规矩,才高识妙,真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啊!”
  陈留县蒲亭的亭长仇香,年纪已经不小了。郭泰见到仇香后,和他交谈了一番,感觉他很不错。第二天早晨,郭泰就对大家说:“仇香是我的老师,而不是我的朋友。”
  陈留有个叫茅容的人,已经四十岁了,他亲自在田地里耕作。有一天,他在树下避雨时,其他人都随意地踩着地面蹲下,只有茅容一个人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郭泰看到这一幕,觉得他很特别,就上前询问他的住处,并决定在他家借宿一晚。第二天早晨,茅容杀了鸡来款待郭泰。郭泰以为这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但茅容却把鸡肉分成两半,一半给母亲吃,另一半则留下来存放好。他自己则和郭泰一起吃些简单的食物。郭泰见状,感慨地说:“你真是贤德之人啊!就连我郭泰在招待客人时,也会减少自己的肉食来款待他们,而你却能如此对待自己和母亲,真是我的好友啊!”说完,他起身向茅容行礼,并劝他继续求学深造。茅容听了郭泰的建议,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郭泰曾在陈国时,有个名叫魏昭的文孝童子,想要进入他的房间,为他打扫整理。郭泰对他说:“你年纪还小,应该专心学习经典和义理,何必来我这里做这些杂事呢?”魏昭回答说:“我听说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但能够成为人生导师的人却很难得。所以我想用我这如同纯白的丝线一样的本质,去接近并学习您这样品德学识。”郭泰听了魏昭的话,觉得他说得很好,就同意让他留下来。有一次,郭泰因为身体不舒服,晚上就让魏昭帮忙煮粥。粥煮好后,魏昭端给郭泰吃,但郭泰却严厉地呵斥他说:“你为长辈煮粥,竟然如此不用心,煮得这么难吃!”说着,他还把粥杯扔到了地上。魏昭没有生气,也没有改变态度,而是重新煮了一碗粥再端给郭泰。但郭泰还是呵斥了他,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尽管如此,魏昭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脸色也依然和悦。郭泰看到这一幕,感慨地说:“我刚开始只是看到了你的外表,但现在,我真正了解了你内心的真诚和恭敬。”从此,郭泰把魏昭当作了朋友,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钜鹿有个叫孟敏的人,字叔达,他曾在太原客居,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有一天,叔达去市场买甑,结果不小心把甑摔到了地上。他看了一眼摔破的甑,就直接走开了,没有停下来查看或惋惜。这时,恰好郭泰路过看到了这一幕,觉得有些奇怪,就上前问叔达:“甑摔破了多可惜啊,你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呢?”叔达回答说:“甑既然已经破了,再看也没什么用,不如赶紧去做别的事情。”郭泰听了叔达的话,觉得他很有决断力,是个不凡之人。于是,郭泰就主动和叔达交谈起来,通过聊天,他发现叔达品德高尚,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劝他去读书求学。叔达开始游学四方,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在当世赢得很高的名声。后来,叔达的同族人中有人犯了法,可能会被判死刑。族中的父老们都很担心,就派叔达去县衙求情。但叔达却说:“如果这个人真的犯了死罪,那么他应该接受惩罚;如果他不该死,那么自然会有人为他平反。这是明理之事,我们何必去求情呢?”尽管叔达这么说,但族中的父老们还是坚持让他去试一试。其中有一个叫董敦的父老劝他说:“万一这个人真的被判了死刑,那可是大事啊!你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不舒服而不去为他求情呢?”叔达实在推辞不过,只好去了县衙。但他见到县令后,却并没有说什么求情的话,只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就退出来了。县令说:“孟敏真是个高雅脱俗、超凡绝世的人啊!就算他不说什么,我也会为他的族人减轻罪责的。”
  起初,汝南有个叫袁闳的人,他的名声非常响亮,几乎盖过了所有人。但当郭泰见到他时,却只是简单地交谈了几句,连夜就离开了。而汝南还有一个叫黄宪的人,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名声,但还没有得到天下的广泛认可。然而,当郭泰见到黄宪时,却一连在他那里逗留了好几天才离开。薛恭祖说:“听说你见到袁闳时,车子都没有停稳,就匆匆离开了;但见到黄宪时,却一连住了好几天,这和你之前的做法不太一样啊。”郭泰回答说:“袁闳的才华和品质,就像那泛滥的清水,虽然清澈但容易被人舀取。而黄宪呢,他的才华和品质就像那万顷波涛的大海,无论你怎么搅动它,它都保持清澈不浊,深邃广阔,难以测量。所以,我虽然在他那里多逗留了一些时间,这是很正常的啊。”于是,郭泰的这番话,让黄宪的名声逐渐传遍天下,大家都开始重视和认可他的才华和品质。
  起初,郭泰曾经在陈留的学宫里停留过。那时候,有个学生叫左原,因为犯事被学校开除了。郭泰知道后,特意在路边准备了酒菜,为左原送行。他对左原说:“你知道吗,以前有个叫颜涿聚的人,他曾经是梁甫山的大盗;还有个段干木,他是晋国的大商人,但他们后来都成为了齐国的忠臣和魏国的贤人。就连蘧伯玉和颜回这样的贤人,都难免会犯错,谁又能做到完美无缺呢?所以,你千万不要怨恨,只要反省自己,努力改正就好。”有人听到郭泰这么说,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礼遇一个被开除的小人呢?”郭泰回答说:“你们开除学生,却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不符合我们教育人应该有的宽容和包容之心。孔子说过:‘如果一个人不仁,我们对他过于苛责,就可能会引发混乱。’我就是担心左原因为被开除而心怀怨恨,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所以才特意来劝慰他。”后来,左原果然结交了一些朋友,想要报复那些陷害他的人。但到了约定的日子,他却说:“郭泰老师曾经劝过我,我不能违背他的教诲。”于是,他放弃了报复的念头。这件事后来被人知道了,大家都感激郭泰的宽容和教诲,觉得自己能够免于一场可能的灾难。
注释
游、夏:子游与子夏的并称。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与文学。
讽书:背书。
周流:周遍流行、遍及各地。
幽滞:指隐沦而未被擢用之士。
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
盛德:敬称有高尚品德的人。
洒埽:洒水在地上浥湿灰尘,前后清扫。
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
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斥逐:驱逐。
大驵:买卖的中间人。
发露:被揭露。
更生:新生;重新获得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
袁宏
(328—376)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彦伯,小字虎。袁猷孙。有逸才,文章绝美。少孤贫,以运租自业。因讽咏史诗而为谢尚所重,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使综书记。尝倚马作文,顷刻得七纸,殊可观。性刚直,故位不显。谢安为扬州刺史时,宏出为东阳太守。撰《后汉纪》。另有《竹林名士传》、《三国名臣颂》等。
您可能感兴趣...
  • 叙小修诗

    《叙小修诗》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全文逻辑清晰,谨严邃密,议论风趣,笔锋犀利,语言简洁有力。...

    753
  • 横塘渡

    《横塘渡》是明代诗人袁宏道创作一首汉乐府古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少女少男邂逅、互生好感,少女遂约再会的生活小场面。全诗通过叙事的方式言情,笔锋细致,情景生动;女子性格于男女交往略无顾忌,热情奔放。...

    0
  • 咏史二首

    周昌梗槩臣。辞达不为讷。汲黯社稷器。栋梁表天骨。陆贾厌解纷。时与酒梼杌。婉转将相门。一言和平勃。趋舍各有之。俱令道不没。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杨恽非忌贵,知及有馀辞。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

    5
  • 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二首

    《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二首》是明朝的袁宏道所创作一组五言绝句。第一首诗写渔夫被官差盘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对不公社会的愤怒和对积贫积弱生活窘破底层人民的同情。第二首诗再进一步揭露社会现实,对执政者进行讽刺。这两首诗语言简练,平直浅显,无多深意,构思巧妙,颇多含蕴。...

    635
  • 送江陵薛侯入觐序

      当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张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猝饥则噬人, ...

    1
  • 雨后游六桥记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 ...

    164
  • 叙陈正甫会心集

    《叙陈正甫会心集》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为好友陈正甫所编《会心集》创作的一篇序言。...

    958
  • 大堤女

    文窗斜对木香篱,胡粉薄施细作眉。贪向墙头看车马,不知裙着刺花儿。...

    3
  • 棹歌行

    《棹歌行》是明代文学家、诗人袁宏道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以渔妇自述的形式,描写了长江渔民的贫苦生活,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诗歌采用乐府民歌体,自始至终运用叙述的手法,语言通俗,富有生活气息。...

    8
  • 闻省城急报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二百年来好纪网,辰裂星纷委平地。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书生痛哭倚蒿篱,有钱难买青山翠。...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