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中论·治学

徐干 〔魏晋〕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故书曰:“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臒。”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忠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辩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群道统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唯所用之故,出则元亨,处则利贞,默则立象,语则成文。述千载之上,若共一时。论殊俗之类,若与同室。度幽明之故,若见其情。原治乱之渐,若指已效。故诗曰:“学有缉熙于光明。”其此之谓也。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
  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人心中的阳光。因此,古代圣王设立教官,负责教导贵族子弟。他们以六德为教育内容,即智慧、仁爱、圣明、正义、中庸、和谐;以六行为准则,即孝顺、友爱、和睦、婚姻、信任、体恤;以六艺为技能,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算术。这三方面的教育完备了,人的道德行为也就完善了。学习就像装饰一样,器物不加以装饰,就不能显得美观;人不学习,就不能拥有美好的品德。有了美好的品德,就可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了美观的装饰,就可以供奉神明。所以《尚书》说:“就像制作精美的梓木器具,既要辛勤地雕刻,又要涂上丹漆。”听了黄钟大吕的音响,才知道击缶的声音多么细小;看了衮龙袍的华丽,才知道粗布衣裳的简陋;接受了学校的教育,才知道不学习的困窘。因此,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努力攀登就越高;又像睡眠一样,时间越久越感到满足。回顾所走过的路,虽然遥远而模糊,但如果因为困难而放弃,那就是错误的了。《诗经》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就是好学的表现。
  站在那里只是想到远方去,不如赶快行动则一定会达到目的;昂首而宣告将要飞翔,不如整理翅膀尽快行动就一定会取得成就;一人独处而希望获得知识,不如努力学习就一定会获成功。因此,君子心中不轻易许愿,必定追求学问;身体不轻举妄动,必定跟从良师;言语不轻易出口,必定广泛听闻。这样,他们的性情便能与人和谐,美好的品德也会相继而来。孔子说:“不学习怎能行动得当,不忠诚怎能有所收获,年轻人要努力啊,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向人学习。”马虽有奔驰的蹄子,如果不熟悉拉车,就不能成为良马。人虽有美好的资质,如果不学习道义,就不能成为君子。所以,学习是为了掌握道义。就像画布上原本似乎有玄黄之色,但涂上纯白后,其本色就再也看不出,谁还能知道它原来的颜色呢?子夏说:每天复习就不会忘记所学,自我勉励就不会堕落,经常听到天下的大道理,志向就会更加远大。所以,君子对于学习,坚持不懈,就像天空的运动,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息,直到去世才停止。因此,即使有人有才华,但没有志向,也不能成就功业。志向,是学习的导师;才华,只是学习的跟随者。学习的人,不怕才华不足,只怕志向不坚定。因此,开始尝试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所以,君子一定要树立坚定的志向。《易经》说:“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美妙的音乐,不是取自一个乐音。佳肴的美味,并非来自单一食材;圣人的德行,也并非依靠单一道理。所以说,学者就是要综合各种道理,将这些道理统一于自己的心中,用一致的语言表达出来。无论是行动还是静默,都能恰到好处:行动则元亨利贞(元始亨通,利于坚守正道),静默则能洞察万物本质,言语则能成章成文。他们讲述千年往事,如同亲历;讨论异域风俗,如同共处一室;探究幽明之理,仿佛亲眼所见;追溯治乱之源,如同亲历其效。这正是《诗经》所言:“学习能使人逐渐光明。”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独自思考容易停滞不前,独自行动则容易陷入困境。人心必须有光明照亮,有领悟启迪,就像火借风势更加炽烈,水顺流而下更加迅疾。古代圣人如太昊观察天地创造八卦,燧人氏观察时令发明钻木取火,黄帝根据凤鸣之声调定音律,仓颉观察鸟迹创造文字。这些都是大圣之人洞察神明、从万物中领悟智慧的体现。
  贤能的人不能向远方学习,就向近处学习,因此以圣人为师。颜渊学习圣人之道,听到一个道理能推知十个,子贡则能推知两个。他们都是触类旁通、深思熟虑的人。不仅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相互学习。孔子继承文王、武王之道,文王、武王则继承成汤,成汤又继承夏后氏,夏后氏再继承尧、舜。因此六经是历代圣人相互继承的典籍。虽然他们已逝,但他们的道仍存。现在的学者,只要勤奋学习,也足以达到明理广博的境界。学者应以大义为先,物名为后。把握了大义,物名自然随之而明。然而浅薄的儒生所谓的博学,只关注物名,精于器物,自负于训诂,割裂章句,却不能领会大义之所在,无法洞察先王之心。这无异于女史只会背诵诗句,内侍只会传达命令。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者劳心劳力而不得要领,浪费时间而无成就。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老师。
注释
疏神:疏导精神。
达思:思维通达。
懿德:美德。
矫首:昂首;抬头。
亟:屡次。
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嘉膳:美馔。
炎炽:炽热。
展开阅读全文 ∨
徐干
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您可能感兴趣...
  • 赠徐干诗

    猥蒙惠咳吐。贶以雅颂声。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

    1
  • 赠徐干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

    17
  • 情诗

    高殿郁崇崇,广厦凄泠泠。微风起闺闼,落日照阶庭。踟躇云屋下,啸歌倚华楹。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容。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顾瞻空寂寂,唯闻燕雀声。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醒。...

    2
  • 答刘桢诗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3
  •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3
  • 室思

    《室思》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诗人徐干创作的一组代言体的诗。这组诗写的是妻子对离家丈夫的思念。全诗分六章,就日常所见、所感、所思,从各个侧面反覆细致地抒发了思妇的盼望、失望和期待之情。...

    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