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尚志斋说

虞集 〔元代〕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㢮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你们见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的人的目标。于是要选择好的弓,直的箭,蓄养体气,积攒力量,站好姿势,遵守射箭的方法,走到箭靶之前。拉弓一定要拉圆,眼睛一定要集中,射出箭一定要果断,就会射中箭靶的中心了。如果不设置靶心,就没有专一的趣味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要怎么施展呢?至于那些松弛地拉开弓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会射中,这种事君子不会做,这种人君子不会和他结交,因为它没有目标。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稍微有所警戒了吗?学者的理想就是能做到圣人那样,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为标准而学习的人,就和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在海洋里前行,没有固定的去处,最终不沦为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到达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拜师、交友,读书、研究事理,都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对待理想也不要怠慢;待人接物的时候,对待理想也不要乱了方寸;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要丧失;患难忧虑的时候,志向也不妥协,一定要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才行。这就要立下志向始终不变。
所以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圣人也可以实现。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又说:“立志不变,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以天才的资质,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更何况我们愚昧至极的人呢?一定要把立志作为紧迫的事情来对待,确实是这样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客开封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限制,严格但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我这里请求教会,我挥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行为很烦琐。黄济还处在立志的阶段!
注释:
㢮焉以嬉,嫚焉以发:㢮,同“弛”,放松弓弦;嫚,同“慢”。这里是说射箭者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有志者,事竟成:语出《后汉书·耿弇传》。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引孔子语。
夫子:这里指孔子。生知:不待学而知。《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天纵:上天所使。《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其始学也,犹必曰志:《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如果说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在迈步之前,还有一个更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明确目标。目的定得准,才能走得正,志向定得明确,才能支撑着跋涉者的信念。明代的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教条示龙场诸生》)
要把“立志”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就会成为抽象空洞的说教。
虞集想要说的是为学的立志,然而他没有在开头就展开论述做学问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先阐述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这样的比喻用来说明目的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射箭的目的就是要射中目标,没有目标的射箭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在射箭的全部过程中,确立目标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俗语所谓“有的放矢”,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具备这个先于一切的条件,即使射者准备了好弓好箭,养足了精神力气,练就了正规的身法,箭又能射向何处呢?
这一段文字不多,却说得精简透辟,其中有了“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㢮焉以嬉,嫚焉以发”这样几组动态节奏极强的排比和对偶,既对射箭全过程及各阶段的重要性作了简劲生动的概括,又反衬出“正鹄”的必要,使读者莫不对“立志”这个问题留下极深刻的形象的认识。
作者之意不在“射箭”而在“为学”,但“为学”的立志不容易说清楚,“射箭”的立志则较容易表明,因而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比喻。具体说来,射箭的志是正鹄,为学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用心学习,用功学习,才会有好的结果。
接着,作者强调既立志,便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地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实现志向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不忘“志向”,志向是努力的目标,也是努力的支柱。因此,“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这就更进一层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
文章的第四段,又是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强调立志,与第一段、第二段之意相同。这种逐层翻进、反复强调的作法,就如同音乐结构中的三段式一般,一咏三叹,再三吟唱,使人对作品的主旋律难以忘怀。这一段作者举例说明立志的“至要至急”。他指出,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矢志不渝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必将一事无成。那些资质超群的天才的贤哲们为学尚且都要立志,何况那些浅陋愚钝的人呢!
虞集的散文多为官场应酬文字,颂扬权贵,倡导理学。本篇亦应人之求而作,但能就立志发表自己的见解,写得相当精简有力。全文引譬喻类,一波三折,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您可能感兴趣...
  •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3
  •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4
  • 院中独坐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3
  • 听雨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6
  • 风入松·寄柯敬仲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7
  •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156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