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
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
敝庐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四海之内都疲惫于攻战,我的余生只能寄托于这寂寥之中。
花儿凋零,就任凭雨水无情地击打,无根的蓬草只能随风飘转。
兴致来时,我会放声歌唱在广袤的原野上,但更多时候,我无言地立在短桥之上。
虽然简陋的居所还在视线之内,但我却深感路途是如此遥远,难以抵达。
注释
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
段成己:金正大七年(1230) 词赋进士,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他,遭到拒绝。
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四海之内都疲惫于攻战,我的余生只能寄托于这寂寥之中。
花儿凋零,就任凭雨水无情地击打,无根的蓬草只能随风飘转。
兴致来时,我会放声歌唱在广袤的原野上,但更多时候,我无言地立在短桥之上。
虽然简陋的居所还在视线之内,但我却深感路途是如此遥远,难以抵达。
注释
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
段成己:金正大七年(1230) 词赋进士,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用他,遭到拒绝。
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英粹中,号木庵,为金末一位著名的诗僧。元好问曾盛称其“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寄英禅师》),并为其诗集作序。段成己壬辰北渡以后,避地龙门山中;而英粹中亦“住龙门崧少二十年”(元好问《木庵诗集序》),此诗即段成己与英粹中在龙门和答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诗篇抒写了自己身逢乱世,淹留山中的寂寥旷达情怀。 段成己与其兄克己一样,少时本有“志本期王佐”的宏愿,可惜生不逢辰,遭遇到“人间蛮触日干戈”的动乱时代,金亡以后以遗民自居,抗节林泉,“凛然清风,视古无愧”(段辅《二妙集跋》)。
面对“四海疲攻战”的社会现实,诗人选择了与僧侣为伴,将余生寄托于寂寥之中。这种“寄寂寥”便是他投身于隐居生活的写照,正如他在其他诗词中所言,他“投身田野间”,“遁迹月萝深处”。既然选择了隐逸的道路,他便以旷达超然的态度面对世事,如同残花无畏暴雨,转蓬任凭狂风。兴致高昂时,他能在旷野大川中高歌;心境沉静时,则在小桥流水旁沉思。这种无拘无束、放任自在的隐逸生活,看似随心所欲,但诗中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隐忧。
尽管先人留下的房屋近在眼前,但诗人却感到回家之路异常遥远。这里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或许他渴望归家,却因某些缘由不能成行;或许归家便意味着重返世俗,甚至被迫出仕(元世祖曾下诏起用他为平阳路儒学提举),但诗人为了保持名节,宁愿终老山林。这些难以言表的隐忧在诗中隐约流露。
元代文学家吴澄在为段氏兄弟的《二妙集》作序时,评价他们的诗作兼具陶渊明的旷达与杜甫的忧思,其达观之情溢于言表,而忧虑之意则深藏不露。我们细品成己的这首诗,便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忧患与达观交织,达观之情明显而忧虑之意微妙的艺术特色。
面对“四海疲攻战”的社会现实,诗人选择了与僧侣为伴,将余生寄托于寂寥之中。这种“寄寂寥”便是他投身于隐居生活的写照,正如他在其他诗词中所言,他“投身田野间”,“遁迹月萝深处”。既然选择了隐逸的道路,他便以旷达超然的态度面对世事,如同残花无畏暴雨,转蓬任凭狂风。兴致高昂时,他能在旷野大川中高歌;心境沉静时,则在小桥流水旁沉思。这种无拘无束、放任自在的隐逸生活,看似随心所欲,但诗中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隐忧。
尽管先人留下的房屋近在眼前,但诗人却感到回家之路异常遥远。这里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或许他渴望归家,却因某些缘由不能成行;或许归家便意味着重返世俗,甚至被迫出仕(元世祖曾下诏起用他为平阳路儒学提举),但诗人为了保持名节,宁愿终老山林。这些难以言表的隐忧在诗中隐约流露。
元代文学家吴澄在为段氏兄弟的《二妙集》作序时,评价他们的诗作兼具陶渊明的旷达与杜甫的忧思,其达观之情溢于言表,而忧虑之意则深藏不露。我们细品成己的这首诗,便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忧患与达观交织,达观之情明显而忧虑之意微妙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江城子·阶前流水玉鸣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 9
-
鹧鸪天·谁伴闲人闲处闲
谁伴闲人闲处闲。梅花枝上月团团。陶潜自爱吾房好,李白休歌蜀道难。林壑静,水云宽。十年无梦到长安。王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
- 2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