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日札·琵琶记
高明者,温州瑞安人。以春秋中,大元至正乙酉第,授处州录事,后改调浙东阃幕都事,转江西行台掾,又转福建行省都事。方国珍留置幕下,不从,旅寓明州栎社,以词曲自娱。因感刘后村之诗“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之句,乃作《琵琶记》。有王四者,以学闻,则诚与之友善,劝之仕。登第后,即弃其妻而赘于太师不花家。则诚悔之,因作此记以讽谏。名之曰《琵琶》者,取其上四“王”字,王四云耳。元人呼牛不花,故谓之牛太师,而伯喈曾附董卓,乃以之托名也。高皇帝微时,尝奇此戏。及登极,召则诚,以疾辞。使者以记上进。上览之曰:“五经四书在民间,譬诸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于是捕王四置之极刑。或曰:东嘉初以伯喈为不忠不孝,梦伯喈谓之曰:“公能易我为善,行当有以报公。”遂以全忠全孝易之。东嘉后果发解,未知然否。后卒于宁海,时陆德旸以诗哭之曰:“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名题前进士,爵署旧郎官。一代儒林传,堪入史刊。”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高明是温州瑞安人。他在元朝至正年间考中了进士,然后被任命为处州的录事官。后来,他又被调去浙东的军幕中担任都事,之后又转到江西行台当掾史,再后来还转到福建行省做都事。方国珍想留他在自己的幕府里,但他没同意,就住在明州的栎社,靠写词曲来自我娱乐。有一次,他读到刘克庄的诗句“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心里很有感触,就写了《琵琶记》这部戏。有个叫王四的人,学问很好,高明跟他关系不错。高明劝他去做官,结果他考上进士后,就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去做了太师不花家的女婿。高明后来很后悔,就写了《琵琶记》来讽刺和劝诫这种行为。为什么叫《琵琶记》呢?是因为取了“王四”的“王”字,上面加了个“四”,就成了“琵琶”的“琵”字的半边。元朝人称牛为不花,所以都叫他牛太师,因为蔡邕曾攀附董卓,所以戏里就用董卓来暗指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很喜欢这部戏。等他当了皇帝,想召见高明,但高明说自己病了,没去。于是使者就把《琵琶记》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看了之后说:“五经四书就像是老百姓的粮食,不能少;而这部戏就像是珍馐美味,在祭祀的时候也是不能少的。”后来,朱元璋还抓了王四,判了他重刑。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嘉的人一开始觉得蔡伯喈不忠不孝,但蔡伯喈在梦里告诉他们说,如果能把他写成忠孝两全的人,将来会有好报。于是,高明就把蔡伯喈写成了全忠全孝的形象。后来,东嘉还真有人考中举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原因。高明最后在宁海去世,当时有个叫陆德旸的人写了首诗来悼念他,诗曰:“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名题前进士,爵署旧郎官。一代儒林传,堪入史刊。”诗里说了高明在世时的遭遇和才华,以及他去世后留下的名声和地位。
注释
旅寓:旅居。
讽谏:婉言隐语相劝谏。
珍羞之属:类似珍美肴馔。
俎豆:祭祀、奉祀。
发解:泛指乡试考中举人。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