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宋史·陆九龄传

脱脱 〔元代〕
  陆九龄,字子寿。八世祖希声,相唐昭宗。孙德迁,五代末,避乱居抚州之金溪。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昏丧祭仪行于家,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广汉张栻与九龄不相识,晚岁以书讲学,期以世道之重。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他的八世祖是陆希声,曾担任唐朝昭宗的宰相。希声的孙子陆德迁,在五代末期为躲避战乱,迁居到抚州金溪县。陆九龄的父亲陆贺,因学识和品行高尚而被乡里人尊敬,他曾在家中推行司马氏的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等礼仪,共生有六个儿子,陆九龄是其中的第五个。陆九龄自幼聪明稳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悲痛得如同成年人一般。年纪稍长后,他补入郡学成为弟子员。
  当时秦桧掌权,不推崇程氏学说,但陆九龄却独自尊崇这一学说。过了很久,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之道,不重视礼法,他感慨地说:“这不是我愿意学习的。”于是回家,更加努力地跟随父兄学习。那时,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中颇有名望,退居临川后,很少与人交往,但一见陆九龄,与他交谈后非常高兴,便把当代的文献典籍都告诉了他。从此,陆九龄更加致力于学习,广泛阅读各家学说,昼夜不停,精通了阴阳、星历、五行、占卜等学问。
  陆九龄性格周密谨慎,不肯敷衍了事或浅尝辄止。他进入太学后,司业汪应辰推荐他担任学录。乾道五年,他考中进士。起初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父亲年迈且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还未上任,恰逢湖南茶寇侵袭庐陵,声势波及邻近各郡,人心惶惶。当地原有义社以备不测,郡守顺应民意,请陆九龄主持此事,他的许多学生对此表示不满。陆九龄说:“文治与武备是相辅相成的。古代有征讨之事,公卿便担任将帅,里巷之长则率领士兵。如果士人以此为耻,那么就会被那些豪侠武断之人所专擅了。”于是他接受了任务,调度防御都很有章法。虽然寇贼最终没有来犯,但郡县都把他视为重要依靠。闲暇时,他还与乡里的年轻人一起练习射箭,说:“这本来就是男子应该做的事。”有一年收成不好,有强盗经过他家门口时,都会相互告诫说:“这家射箭多能命中目标,不要自找死路。”
  等到陆九龄到达兴国,这个地方靠近大江,当地风俗节俭吝啬且很少有人重视学习。陆九龄并没有因为职位清闲而放纵自己,反而更加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整肃衣冠,如同面对大众一般庄重,他劝勉安抚并引导扶持士人,使得士人群体逐渐兴盛起来。不到一年,他因继母去世而离职守丧。服丧期满后,他被调任为全州教授,但还未上任就患病了。有一天早晨,他坐在床上与客人交谈,仍然牵挂着天下的学术与人才。到了晚上,他整理好衣襟端正地躺着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宝庆二年,朝廷特别追赠他为朝奉郎、直秘阁,并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继承他父亲的遗志,更加致力于礼学的研究,治家有法度。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班次各自承担职责,家中秩序井然,严肃得如同朝廷一般。他忠诚恭敬、和乐平易,乡里的人受到他的影响,都变得谦逊有礼。他与弟弟陆九渊相互为师为友,两人和谐但各有见解,学者们称他们为“二陆”。有来求学的人,陆九龄总是从容不迫地启发教导,使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如果遇到不适合交谈的人,他则保持沉默。他曾说:“有些人的疑惑难以用言语争辩清楚,如果言辞过于激烈,反而会坚定他们的错误想法;稍微等待一下,他们未必不会自己醒悟。”
  广汉的张栻与陆九龄素不相识,但在晚年时通过书信交流学问,共同担忧世道兴衰。吕祖谦常常称赞陆九龄说:“他的志向远大,所依据的都是实在的道理。遇到关键的阻碍,即使已经积累了九仞高的成就也不敢轻易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身处万人之上也不敢安心。他广泛听取意见,全面观察,保持中立并环顾四周,不达到至平至粹的境界,他是不会罢休的。”
注释
慨然:感慨的样子。
遂:于是。
剽劫:抢劫。
俭啬:节俭。
展开阅读全文 ∨
脱脱
脱脱(传统蒙文:ᠲᠣᠭᠲᠠᠭᠠ,清代改译“托克托”,蒙语意为“定” ,1314年-1356年1月10日),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因病辞职。至正九年...
您可能感兴趣...
  • 宋史·范纯礼传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 ...

    21
  • 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宋兴 ...

    775
  •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

    778
  • 苏轼徙知徐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 ...

    369
  • 宋史·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 ...

    609
  • 宋史·杨万里传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 ...

    45
  • 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 ...

    70
  •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 ...

    737
  • 宋史·辛弃疾列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

    749
  • 宋史·司马光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 ...

    72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