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奄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媭砧课诵图》,是我在京城为官时候请人所画。我在京城任官时,嫁给刘家的姐姐在男家奉养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来京城接受弟弟的供养。现在她婆婆去世了,姐姐又到广州去依靠嫁给宁氏的二姐处寄居饮食度日,这样来京城又受阻于远途难行。我从开始做官时就立志向回归南方,然而到现在,颠沛困顿、神情恍惚,被许多琐碎的事情拖累自己,因而不能实现自己的心志。
回想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就来依靠姐姐。姐姐恰巧刚刚守寡,再丧失了自己的遗腹子,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她家的屋后有个小园有几丈宽,茂盛的树木遮盖着它。在树木之后,有屋二间,姐姐带着我居住于这里。我长到十岁以后,到私塾拜师求学,早早出门而晚晚归家。到晚上,姐姐就常常手做缝刺活儿,点亮一盏小灯,命令我坐在她的旁边读书。夏天屋内热得难受,暂停夜读课诵。一旦天亮,就叫我起床,叫我拿了小桌子到小园树下进行早读。在树根边放上两大石块:一块是姐姐捣衣用来作为砧板的东西,一块命令我就座读书。到“日出”的时辰,才送我入私塾。因此我年幼时常常一早到私塾里所诵读的内容竟然比其他童儿熟练。有时深夜读书疲倦了,我略微贪求玩耍,姐姐一定流着热泪把母亲劳累病死的情况告诫我,而且对我说:“你若现在不用功读书,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会难过的!”我听后既哀伤又害怕,哭着向姐姐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唉!我才能平庸,如今已年近三十。回想起十五六岁的时候,我还能手执一卷书,在姐姐身边专心阅读,心中时刻充满对母亲思念和家族忧虑的惴惴不安,丝毫不敢放纵自己。然而,自从二十岁离家外出,无论是品行修养还是学业事业,都日渐荒废懈怠。我深知姐姐的教诲不可忘记,因此绘制了这幅《媭砧课诵图》来自我警醒,希望自己能够仿佛依然每日坐在姐姐身边读书,以免自己日益堕落荒废,最终一事无成。
这幅画是在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季九月完成的。作画之人是陈君,名铄,他是我于道光十七年(丁酉年即1837年)广西乡试中举的同年(即同届)生员。
注释
媭(xū):古代楚人称姐叫媭,这里意思就是姐姐。
砧(zhēn):捣衣石。
不材:作者自谦之词。
官京师日:在京城做官的时候。
姊刘:嫁给刘家的姐姐。
姑:婆婆(丈夫的母亲)。
不能来就弟养:不能到我这里来受我的赡养。
殁:死。
宁氏姊:嫁给宁家的姐姐。
颠顿荒忽:颠沛困顿、神思不定的意思。荒忽,同“恍惚”。
琐屑自牵:自己被一些零散细微的事所牵累。
遂:实现,达成。
念:想到。
先妣:已死的母亲。
适:恰好,刚才。
茕(qióng):孤独貌。
嘉树:美好的树木。
橼(chuán):放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这里引伸为“屋”的意思。
比(bì):等到。
女红(gōng):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功作。红,同“工”。
篝(gōu):用灯罩罩着。
辍(chuò):中止,停止。
朝(zhāo):早辰。
稍逐于嬉:稍微贪求游玩。逐,追求。嬉,游玩。
劬(qú)劳瘁(翠cuì)死:过度劳累憔悴而死。
汝:你。
戚:忧愁,悲伤。
惴惴:忧惧貌。
行身居业:意思就是在社会上立身行事。
冀:希望。
庶:庶几,差不多。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道光,清宣宗年号(1821—1850)。甲辰:1844年的干支。
铄:读朔(shuò)。
丁酉同岁生:1837年(丁酉年)同年(即同科考中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王拯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又丧母,家境较为贫困,他的童年生活,主要由姐姐教导与督促,因此,姐弟间也就具有一种特别亲密的感情。后来到三十岁时,他已经在京城做官,一面感于自己的学业日益荒怠,一面又回想到这段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请人绘了一幅图画,并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和鞭策。这篇文章和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一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对于子弟童年时代的学业以至品德教育的重视,从而收到家庭教育方面的良好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