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重修盘门双忠祠记

彭绍升 〔清代〕
余观建炎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去敌尚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而明,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建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其冲,俾只轮不反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自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战于门外,一死于陈,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唾涕,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馀年,而灵爽益著。二士俱汴人,从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鰲名,盖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乐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鰲为顺济龙王,职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醵金千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看建炎年间的历史,宋朝没被灭亡不过是侥幸而已!金兵刚攻陷扬州,当时宋高宗驻扎在平江府,敌人还离得远着,平江府首府吴县本来是可以守住的;可是高宗却惶恐不安离开吴县去临安,又逃到越州,再到明州,来不及停息一夜。不久敌人攻破建康,经过广德,赶往临安,又由越州侵入明州,在东海边放肆掠夺后才回去。如使那时平江府的众多将帅,能用强有力的军队抵抗金兵进攻的猖狂势头,使全歼敌人也不是什么难事,无奈宋朝军队还没交战就逃散了,城池不用敌人攻打就投降了。白白地让五十万士兵死在敌人的矛尖刀刃之下却无人来相救。
人们传说金兵从吴县盘门攻入时,有两名士兵在城门外拼命抵抗,一名死在阵地上,一名死在水中,盘门就这样被敌人攻破了。呜呼!那些守城的人,有的是侍郎,有的是宣抚使,官位不是不显赫而又重要的,但却抛弃阵地逃跑,犹如吐掉口水、擤去鼻涕一样轻率不惜;可是唯独留下的二名士兵,作出为国牺牲的英烈壮举,这岂不是使人感到极大的愤慨和深切的悲痛的事吗!
然而,二名士兵死后,县里人把他们奉为神明,祭祀他们,至今六百多年了,但他们精神更加彰著。二名士兵都是开封人,跟随高宗南渡,守卫平江府。一位姓刘名鼐,就是死在阵地上的那位;还有一位姓张名鳌,就是死在水中的那位。庙里有明朝永乐年间俞祯写的铭文,把刘鼐封为顺国明王,主管天坛传奏司;把张鳌封为顺济龙王,主管盘溪守御司。这些封爵赐号无人知道怎么得来的,求它的来源就年代久远,不可考证了。近来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县里人们集资一千两银子,使这座庙宇焕然一新,竣工后,要我为祠堂作记。祠庙在盘门外的灵岩乡,当地人称它“双土地祠”,我给它改名为“双忠祠”,因为他们忠贞,才是他们精神传世的原因啊。于是我写了这篇记文来缅怀他们。
注释
1.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的古运河之畔。曾是春秋吴国都城的八门之一,古城蟠门。现存蟠门为元代重建,盘门城楼于1986年复建。
2.建炎:宋高宗年号(1127—1130)。这四年中,金国女真贵族连年南侵,南宋朝廷只知逃跑求和。
3.宋:指南宋(1127—1279)。
4.金兵破扬州:建炎元年(1127)十月初一,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从南京(今河南小商丘市附近)南逃,二十七日逃到扬州(今属江苏省);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三,扬州被金兵攻破。
5.于时:当时。
6.高宗驻平江:建炎三年二月初三日,宋高宗从扬州逃出,初六,逃到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驻,停留。
7.去:距离。
8.固:原本,本来。
9.蹙(cù)蹙:局促不得舒展的样子,这里形容紧迫、急促。
10.之:往。
11.而:然后。越: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县)。
12.明: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
13.不暇一夕息:意思是一刻不敢停留。不暇,没有空闲时间。
14.已而敌破建康:金兵攻陷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建炎三年阴历十一月廿七日。已而,随即,不久。
15.道:经过,取道。广德:县名,今属安徽省。
16.趋:前往。
17.纵掠海上而归:建炎三年十二月,宋高宗乘船航海避金兵,次年正月初三到了台州章安镇,十六日,金兵攻破定海(今属浙江省),从海道袭击高宗,高宗逃到温州。二月初三日,金兵从宁波回临安,十三日从临安退兵,廿五日进平江,抢掠烧杀,三月初一日离平江北去。纵掠,大肆杀掠。
18.使:假使,假如。
19.其时:当时。
20.劲旅:精锐的部队。遏(è):阻止。冲(chōng):交通要道。
21.俾(bǐ)只轮不反无难者:要使敌人全军覆没并不难。俾,使。只轮,战车上的一只轮子。者,助语词。
22.奈何:为什么。
23.溃:散,乱。
24.城不攻而下:敌人没有攻城,城就被占领。建炎四年(1130)二月廿三日,金兵先头部队一到平江,将领周望、知府汤东野先后逃走,平江便轻易地落入敌人手中。
25.坐:徒然。
26.并命于锋刃:在锋利的白刃之下丢掉性命。 并(bǐng),通“屏”,丢掉。
27.士:军士。
28.陈(zhèn):通“阵”,交战时的战斗行列。
29.侍郎:指汤东野,他原是工部侍郎;建炎三年(1129)九月任平江知府兼浙西制置使。
30.宣抚使:指周望,时任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奉命守卫平江。
31.显、要:声望、地位很高。一般指大官。
32.委而去之:丢了城而逃走。 委,丢弃。
33.唾涕:唾沫和鼻涕。
34.遗:留下。
35.可:该。
36.发愤:激发义愤。
37.里人:指盘门乡里之人。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38.神:敬为神祇。这里神字作动词用。祀:祭祀。
39.迄今:至 今。馀(yú),同“余”。
40.灵爽:神灵,神明。
41.汴(biàn):河南省开封市。
42.南渡: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称帝,后南渡长江,建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渡。
43.盖:发语词。
44.永乐中俞祯碑:永乐年间俞祯作碑文的石碑。永乐,明成祖年号(1403—1424)。俞祯,人名,生卒年俊不详。
45.顺国明王、天坛传奏司:刘鼐(nài)死后的封爵和职位。死于阵者叫刘鼐,鼐是大鼎,与祭坛、香火升腾有关,故刘鼐神化为天坛传奏司
46.顺济龙王、盘溪守御司:张鳌(áo)死后的封爵和职位。鳌乃海中巨鱼,张鳌又葬身水中,故神化为顺济龙王,并司职盘溪。
47.何昉(fǎng):始于何时。昉,原意为天方明,引申为开始。
48.要:总之,总括。
49.醵(jù)金:凑钱,集资。
50.新其宇:翻修他们的庙宇,指重修双忠祠。新,翻新,翻修。
51.既成:已经完工。
52.属予记:嘱我写一篇文章把事情记下来。属(zhǔ),通“嘱”,嘱咐,托付。予,同“余”,我。记,文体名称,这里用作动词,指写文章。
53.神:神祇。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廿三日,金兵先头部队一到平江,将领周望、知府汤东野弃满城人民不顾先后逃走,军士刘鼐与张鳌坚决抵抗,先后战死沙场。当地人们为纪念他们的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为他们建立双忠祠,把他们当神祇来供奉。清乾隆年间(1736—1796),盘门当地人们重修双忠祠,彭绍升作此文来记叙此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文记叙新修的盘门双忠祠的来由。从宋建炎间惨痛的史实写起: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入浙。宋高宗由临安逃向越州,又从越州逃往明州。十二月,金兀术入临安,高宗航海南逃,金兵追至海上,抢掠一空。此一段叙写中,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心理呈二律背反状态。作者动其真情,用泣血之笔为平江五十万人作刀下鬼喊屈呼冤,流露了深重的历史悲感与哀伤意绪;但同时又不乏冷静的历史思考。在他看来,国君既逃,将帅不战,实乃纵敌深入;因而,金人的攻城夺地及平江失守,也在事理发展的必然之中。悲郁的情感与正视客观的理性交织一起。此其一。其二,玩味“宋之不亡幸耳”一语,可知作者对宋之失利持颓势难挽、无可奈何心态,似乎依局势而论,宋在这次金兵南侵中,能暂时不亡,苟延残喘,已值得庆幸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实在不甘心这一段耻辱。揣其“使其时”一句语意,作者认为平江失守乃人为;设若守城诸将率劲抗击,谁胜谁负,尚难妄定,或者至少,不会出现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的惨局。再者,作者叙述平江沦陷、黎民伤生的历史事实,情感凝重,节奏沉稳;但在勾勒高宗逃窜“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州入明州的狼狈相时,则笔调轻倩,含讽尖锐,夹以讥嘲、鄙夷、蔑弃的喜剧意识。这些情感内容、历史认识及陈述方式几方面的“自悖”现象,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说,无害于欣赏,而恰恰可以多角度地启发思索,造成丰富的感知效果。
与“余观”二字相对,第二段用“相传”领起。似乎前者载入册籍,其事典且重;后者流播民间,其事谐且微。待叙完金兵破盘门,有二士拒战一段故事后,方知作者在求“反效应”:跻身青史的君臣将帅并非千秋美名,而不见经传的盘门小卒倒真的流芳人间了。事微者,有泰山之重;事重者,唯丑闻而已。第二段中,国难之悲也由君臣偷生、五十万人莫救的广漠之哀过渡到盘门二士战死的深切之痛,其悲是具体化、多侧面化了。一是悲中有愤。作者用侍郎或宣抚使弃城而去影射金破平江时宣抚使周望避走太湖,守将汤东野携家潜逃,统制郭仲威不战自退的历史事实,指斥这些人职位显要,领享高官厚禄,国难当头却鼠窜逃匿,全无凛然正气。二是二士拒敌体现了勇猛刚烈的英雄本色和捐躯献身的无畏气概。一死于阵,一死于水,不是简单的两条性命的结束,而是升腾起了殉国英魂,给“悲”涂上“壮”的色彩。三是对二士之死的痛惜本身已包含对其名节价值的肯定、推崇与褒扬。和上文对君及将帅的鄙夷相对,一种“敬奉”景仰的审美心理和称美颂誉的艺术情感已潜藏若虚地溶注在字里行间。
中国民间爱造神。其思维方式是艺术化的,不脱离生活依据的。它常以现实中有功德的人或特异的事为基础,赋予神异性。盘门二士在守城官惊恐逃命情况下,操兵拒敌,以身报国,事可谓之奇,气可谓之雄,胆可谓之壮,德可谓之美,括而言之,可谓之民间造神思维的好题材。于是,第二段中作为潜在因素的敬奉心理到第三段中放大为“神而祀之”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审美意识,二士脱离“人杰”的范畴,进化到“鬼雄”以至神灵的界域,由人讴歌赞颂的对象转变为被崇拜的对象与护佑人的神祗。另外,民间造神思维又善于根据被造物或人的具体特点赋予类似相关的神性。这种因其名姓或具体死因而封予爵号神格,究始何时,已难确考;作者说明永乐年间俞祯碑中就有记载,足见民间对二士的神仰祀奉意识有绵远的历程。篇末,作者才交待受人之托为新修祠作记撰文,并从他的认识出发,改原双土地祠为双忠祠。这一改显露了一个分歧:里人信仰的二士之神乃土地神,带有地域保护神的性质;作者心中的二士之神则是尽忠报国的张巡式典范,带有对君王效忠的色彩,这就是作为封建文人观念上的历史局限了。
全文于时由远而近,于空由江南诸州到平江小祠,于人由君而将而卒而民,委婉道来,渐次收紧,这一手法也很值得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
彭绍升
(1740—1796)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彭启丰子。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知县,不就。专心读书,喜佛学,留心当代掌故,对清初大吏和学者的行事、议论,均有辑述。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