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游珍珠泉记

王昶 〔清代〕
济南府治,为济水所经。济性洑而流,抵巇辄喷涌以上。人斩木剡其首,杙诸土,才三四寸许,拔而起之,随得泉。泉莹然至清,盖地皆沙也,以故不为泥所汩。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者。
泉在巡抚署廨前,甃为池,方亩许,周以石栏。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亢仓子》云:“蜕地之谓水,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观于兹泉也,信。是日雨新霁,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移晷乃去。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济南府的官署所在地,是济水所经过的地方。济水素有潜流地下的特点,水流一遇到地缝就喷涌而出。如果有人折一段树枝削尖它的一端,往地下一插,才三四寸左右,再把它拔出来,立时就有泉水流出。那泉格外清澈晶莹,大概因为此处地下都是沙砾,所以泉水不会被污泥弄浑;然而却没有像珍珠泉这般奇妙的。
珍珠泉在巡抚官署门前,砌有一个大水池,方圆一亩左右,四周有石栏杆围绕。我凭靠着石栏杆望去,只见泉水从沙底涌出,气泡儿忽而聚集,忽而散开,忽而中断,忽而连续,忽而湍急,忽而舒缓;在阳光的照映下,大的像珍珠,小的似玉玑,颗颗从水底上升到水面,瑟瑟作响,接连成串。古书《亢桑子》上说:“大地经过变化成为水,水经过变化成为气,气经过变化成为虚空。”参观了珍珠泉以后,我以为确实如此。这一天雨后初晴,我同弟子吴琦、杨怀栋到珍珠泉游览,流连多时才离去。济南有名的泉有十四处,这珍珠泉可称得上是最有名的了。
注释
1.珍珠泉:在今山东济南市泉城路北。泉水上腾,状如珠串,故名。
2.府治:府的衙署所在地。清济南府在历城(今济南市)。
3.济水:河名。源出于河南济原县王屋山,故道过黄河西南,再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并入海。后下游河道为黄河占夺。
4.济性:济水的特点。洑而流:水潜流于地下。
5.抵巇(xī):遇到地下的缝隙。巇,缝隙。辄:就。
6.剡(yǎn):削尖。
7.杙(yì)诸土:把小木桩插进土里。杙,一头尖的小土桩,此用作动词。
8.莹然:洁白明亮。然,助词。至清:极为清澈。
9.盖:此处是大概、由于的意思。
10.汩:扰乱。
11.巡抚署廨(xiè):巡抚官署。巡抚,清代省级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又称抚台、抚军。署廨,衙门。
12.甃(zhòu):以砖修井;后亦称砌砖石为甃。
13.玑:不圆的珠子。
14.瑟瑟然:形容泉珠出水面发出的细碎的声音。瑟瑟,秋风声。
15.累累然:形容泉水涌出时水珠重叠的样子。
16.《亢仓子》:书名。旧题庚桑(或作“亢桑”“仓”)楚作。下引文字见该书《全道篇》。
17.“蜕地”句:从地底下蜕变出来的就叫做水。蜕,蜕变,指形、质的变化。
18.虚:指虚无。此句是说,气蜕变成为“无”。
19.信:确实。
2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21.门人:指门生、弟子。
22.移晷(guǐ):日影移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晷,日影。
23.得名者:有名气的。
24.兹泉盖称最:此泉可谓最有名。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文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济南素有泉城之称,而其中以珍珠泉尤负盛名。在一个金秋时节,作者偕同其弟子吴琦、杨怀栋三人,到济南游览了一次珍珠泉,创作了此文。
赏析
纠错
历代文人雅士皆不乏题咏济南泉水之作,但是最脍炙人口者却无过此篇。在这不足三百字的短文中,无处不体现出作者在总体构思、景物描写方面的非凡功力和卓越才华。
作品的总体构思似乎沿袭了游记的一般陈式,即先说明泉水的由来,然后转入对泉水的观察,最后交代同游之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模式。这种逐层排列的方法固然能起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效果,但有时却因为过于整齐、缺少变化而显得呆板滞重。显然,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为了摆脱可能出现的僵化的局面,达到灵秀飞动的境界,作者采取了独特的不露痕迹的补救的方法,这就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几句话:“是日,雨新霁,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移晷乃去。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按一般逻辑,天气情况在第一段交代,但作者却把它放在了最后,而且显得那样的漫不经心,自然有致。在经过一段陈式化的演绎和《亢仓子》枯燥的说理后,忽然柳暗花明,进入这样一种清新的境界,不禁使人如醍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由因此所造成的疲惫感、厌倦感顿时消失殆尽,接踵而至的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醉意。关于泉水的总体情况,一般的处理也是放在篇首,但作者却放在了最后,这种由不平衡所造成的倾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淡化了由过分平衡造成的僵滞。
此篇的景物描写在全篇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由于作者能够从特殊情境出发,抓住观照物的典型特征,着意渲染,因此,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下面的描写:“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从意象上看,这一段文字除了“珠”“玑”外,并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喻象,作者好像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做文章,而是与朋友叙旧,和家人谈天,虽随意流走,却是那样地娓娓动听,富有魅力,如同天籁。因此,单纯中见丰富、朴素中寓瑰丽,是此篇文字的主要特征。“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瑟瑟然,累累然”,这几个排比句的运用正暗含了以上的匠心,从意义上讲,可谓写尽情态,无以复加,从音节上说,更是抑扬顿挫,自然有致。
王昶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