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游青城山记

焦维章 〔明代〕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在成都的西边,有名的山水数以十计,而都江堰一带最为优美;在都江堰一带,山岳数以百计,其中青城山更是独占鳌头。
  当时正值嘉靖二年晚春三月,我的朋友冯廷器对我说:“青城山的秀丽在益州地区首屈一指,远远望去,林木茂盛,蔚为壮观。我打算披荆斩棘,穿越云雾,在青霄白石之间等候你,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于是,我与众位朋友乘船渡江,渐渐靠近青城山下。一到这里,就被林间山谷的美景深深吸引,感觉这里已经美得无与伦比。越过横山,远望青城山的长生观等地,还笼罩在青翠的山色和轻烟薄雾之中。不久,天空阴沉,细雨绵绵,发出潇潇的声响。我们向南行走了大约一里多路,雨也停了。从长生观向西北方向行走,经过多次转折,终于到达建福宫。天色已晚,无法继续前行,于是就在此住宿。到了夜晚,风雨大作,我们边饮酒边感到惆怅,担心天师洞地势陡峭,攀登会更加艰难。我的朋友鲜宗申说:“不能停在这里!我们不要留下像谢灵运那样半途而废的遗憾。”半夜时分,雨停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显得苍凉而遥远,照耀在云间。我们行走在巨大的山谷之间,每次大声长啸,都好像有人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应我们。向西攀登高峻的山岭,石阶罗列如同竖立一般,我们抬头挺胸,努力攀登。远远望见一株梨花树,洁白灿烂如同素锦,听说那就是天师洞所在的位置。山路非常狭窄,仅能容下一尺多宽,两旁都是深谷,一不小心就容易坠落。我们走了大约四五里路,才到达洞下,天师洞位于石壁之上,有十余丈高。我们沿着悬挂在峭壁上的栈道进入洞中,三十六座山峰依次呈现,山色青黑,形状如螺。左边的试剑石等山,远近环绕,云雾缭绕,仿佛就在我的衣襟衣袖之间。天下的奇景都汇聚于此了。
  之后,我们沿着原路返回建福宫,计划寻找归途。恰逢冯廷器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众位朋友也连续几天在他家畅饮饱食。我们虽然还没有放弃读书写字的本业,但游历江湖的壮志却更加豪壮。所以太史公司马迁一定要登上龙门,探访禹穴,而后他的文章才能豪迈奔放,充满奇气。朱熹、张栻两位大儒,远赴衡山,他们当时的高远情怀,哪里是那些失意喧嚣的人所能相比的呢?
注释
灌:灌县,今都江堰市。
厥明:天亮。
铅椠:指读书作文。
朱、张二儒:宋代大儒朱熹、张栻。
展开阅读全文 ∨
焦维章
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1526)举人,嘉靖五年(15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