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杨廷和 〔明代〕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成都的草堂,是唐朝杜甫(杜工部)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草堂多次荒废,但每次都被重新修建,这是因为人们尊重杜甫这位伟人的缘故。此次修缮的倡议,是由巡抚都御史钟蕃公发起的。草堂修好后,成都府的同知吴廷举通过书信和图纸,请求我为它写一篇记文。
  草堂巍峨矗立,紧邻官道之处便是大门。进门之后是祠堂,祠堂之后则是书院。他们引来水流环绕,并在水上建桥,以便往来通行。在草堂的前门处,悬挂着“浣花深处”的匾额。穿过这里,便是杜甫的草堂了。草堂左右两侧,也各建有房屋,四周环绕着高高的围墙。围墙东边开挖了一个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中,池中菱角与莲花交相辉映,鱼儿和鸟儿在水中上下嬉戏,一片和谐欢乐的景象。各种名贵的花卉和时令的果树,被错落有致地种植在围墙之内。围墙外面则种植着桤树和柳树,以此来仿照杜甫当年居住时的景象。整个工程从弘治庚申年(具体年份未给出,但可推断为明代弘治年间)的春天开始动工,到同年秋天便竣工了。这项工程既没有耗费太多钱财,又显得非常宏伟,而且民众也没有因此受累,事情就圆满完成了。
  世人通常称杜甫为子美,大多只把他当作一位诗人。但我认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固然达到了极致,而他之所以受到人们深重的敬仰,并不仅仅因为诗歌。唐朝的文坛上,有成百上千的杰出人物,但能被后世建祠纪念的,却屈指可数。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诗歌吗?自先秦以来,蜀地数千年间,能被广泛祭祀的人不过寥寥几位。比如秦国的李冰,汉代的文翁、诸葛亮,他们都是以卓越的功德而流传千古。而杜甫,仅仅作为一个漂泊困顿的旅人,却能与他们并肩被尊崇,这确实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歌。杜甫的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守信,这些高尚的品德他都具备。读他的诗,考察他的一生行迹,这些美德都一一可见。然而,为他撰写墓志铭的人,却仅仅称他为“文先生”,唉!这怎么能够真正了解杜甫呢?杜甫的声名,在当时或许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但在后世却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一世的时间虽短,但百世的影响却长存。杜甫的名字和他的草堂一样,将会与天地同寿,永存于世。今日各位公卿的举措,旨在尊崇贤人、激励风俗,这对于社会风气的教化,岂能说是小小的补益呢!
注释
属:古同“嘱”,嘱咐,托付。
予:我。
翘然:挺直的样子。
周垣:围墙。
子美:杜甫,字子美。
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成都府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朝中期政治改革家,学者杨慎之父。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官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权宦刘瑾被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继...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