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
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剩几家田?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苏州城外到处烽烟滚滚战事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登上逃难的船只。
试问秋风中飞翔的只只大雁,今天还有几家顾得上耕种稻田?
注释
1.姑苏:今江苏苏州市。
2.东吴:即指苏州以及周围的常熟、太仓、吴江等地区。明代周祁《名义考》又谓苏州即为东吴。烽烟:战火。
3.稻粱:此泛指庄稼
苏州城外到处烽烟滚滚战事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登上逃难的船只。
试问秋风中飞翔的只只大雁,今天还有几家顾得上耕种稻田?
注释
1.姑苏:今江苏苏州市。
2.东吴:即指苏州以及周围的常熟、太仓、吴江等地区。明代周祁《名义考》又谓苏州即为东吴。烽烟:战火。
3.稻粱:此泛指庄稼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明代中叶以后,我国东南一带屡遭倭寇的烧杀抢掳。当时作者经过姑苏(今江苏苏州市)时,看到其周围一带凄惨之状,人民流离失所,农田一片荒芜的萧条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情调低沉哀伤的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诗题是“过姑苏”,而首句言“东吴城外”,当然是指包括苏州城在内的广阔地区而言。这里属于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土地肥沃,士民富庶,但诗人的眼前却是另一副景象。“尽烽烟”三字,将这一带刚刚遭受战乱之祸的凄惨景象,虽是一笔扫过,但却概括无遗。可以说,它是全诗的总冒。次句紧承“烽烟”写下来。战乱必然会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则是主要的。第二句写失去房屋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离颠沛。苏州一带是江南水乡,因此,他们大多只好以船为家,漂泊水上。短短的七个字,描绘出一幅惨不忍睹的流民图。
战乱又必然致使农村凋敝,田地荒芜。诗的三、四句叙写这一景象,并抒发感慨。“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有几家田?”这两句的巧妙在于,作者不再象上文那样,直写自己的所见,而采用“问雁”的方式,来描绘兵后农村的惨象。作者问大雁,有多少人家的田地里还生长着粮食,言外谓田野里一片荒凉,到处看不到庄稼。而大雁南归,恰恰应该是这里稻谷成熟,遍地黄金的季节。“旧来”“今有”四字,构成今昔对比,含蕴着过去大雁归来,这里一派丰收景象,与今天完全两样的意思。以“虚”写“实”,从而更加有力地衬托出今天姑苏一带的荒凉萧条。通过这样的侧写旁透,比起诗人从自己的角度直接描写农村的残破,揭示得更真实深刻。同时,诗句抒发感慨,也极为含蓄蕴藉。在“问雁”的字里行间,诗人很委婉曲折、深沉悲痛地表达了愤慨之情。它既写景,又抒情,并且情景二端都表达得委曲含蓄,深厚有力,使人回味无穷。
中唐诗人张继《阊门即事》诗云: “耕夫召募逐楼船,舂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孙良器的《过姑苏有感》,在用韵,句式、构思等方面可能受张继的影映。仔细阅读这两首诗,是可以体会出来其中的意味的。
战乱又必然致使农村凋敝,田地荒芜。诗的三、四句叙写这一景象,并抒发感慨。“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有几家田?”这两句的巧妙在于,作者不再象上文那样,直写自己的所见,而采用“问雁”的方式,来描绘兵后农村的惨象。作者问大雁,有多少人家的田地里还生长着粮食,言外谓田野里一片荒凉,到处看不到庄稼。而大雁南归,恰恰应该是这里稻谷成熟,遍地黄金的季节。“旧来”“今有”四字,构成今昔对比,含蕴着过去大雁归来,这里一派丰收景象,与今天完全两样的意思。以“虚”写“实”,从而更加有力地衬托出今天姑苏一带的荒凉萧条。通过这样的侧写旁透,比起诗人从自己的角度直接描写农村的残破,揭示得更真实深刻。同时,诗句抒发感慨,也极为含蓄蕴藉。在“问雁”的字里行间,诗人很委婉曲折、深沉悲痛地表达了愤慨之情。它既写景,又抒情,并且情景二端都表达得委曲含蓄,深厚有力,使人回味无穷。
中唐诗人张继《阊门即事》诗云: “耕夫召募逐楼船,舂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孙良器的《过姑苏有感》,在用韵,句式、构思等方面可能受张继的影映。仔细阅读这两首诗,是可以体会出来其中的意味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